与张俊彪先生的缘分,始于文字,归于人品,终于深情,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为三重生命印记,也成为我提笔评述的初心。初识于青葱岁月,《红河丹心》的赤诚与《牛圈娃》的温情,让我对这位故土作家心生崇拜;重逢于2021年盛夏,他返乡指导文化建设的务实笃行,让我见其心系故土的情怀;深交于此后的畅谈,他的人生智慧与文学坚守,让我体悟“文如其人”的真谛。这份跨时光的遇见,让我得以多视角触摸其文学与精神内核,谨以此文致以敬意。
张俊彪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与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同频共振的精神史诗。从甘肃正宁的黄土窑洞到深圳的文化沃土,六十余载以笔为舟,其写作历程清晰呈现“奠基—转型—升华”三段式轨迹,始终坚守“真实为基、人文为魂”,终成兼具历史厚度、现实锐度与哲学深度的文学世界。
第一阶段:黄土扎根与红色拓荒(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
这一阶段是张俊彪创作的“黄土根系奠基期”,生活轨迹集中于西北,身份从军人转向地方文化工作者,核心动力源于故土眷恋与革命历史担当,聚焦“红色记忆”与“黄土情怀”,形成“史实为骨、情感为脉、文学为魂”的风格。
彼时文坛刚走出十年浩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主流,西北革命历史的系统性文学书写尚处空白。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出身的作家,他亲历黄土高原的坚韧,目睹革命先辈遗产,加之军旅历练,萌生“为西北革命立传”的使命感。他徒步穿越陇东、陕北数十县镇,走访数百位历史见证者,抢救一手史料,“脚踩黄土、心贴历史”的态度成为作品精神底色。
代表作《血与火》《鏖兵西北》《红河丹心》构成“史诗三部曲”。《血与火》作为国内首部明确标注“传记文学”的作品,推动了该学科发展,打破传统革命叙事“高大全”模式与“大事记式”手法:以严谨考据还原延安保卫战等战役细节,让作品兼具文学感染力与史料价值;刻画彭德怀、习仲勋等鲜活个体,《鏖兵西北》中同吃粗粮、批改家书的细节,实现领袖“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将革命历史与黄土风沙、窑洞、信天游等地域文化深度融合,赋予历史深厚底蕴。
这一阶段创作填补了西北革命史文学叙事空白,开创“红色传记文学”新范式,以宏大视野重构革命精神内核,为历史题材创作提供借鉴,其现实主义创作实践成为当代典范。
第二阶段:特区转型与艺术拓界(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
1992年南迁深圳,成为张俊彪创作的“转型分水岭”。他身兼作家、文联主席、大学教授多重身份,环境从封闭黄土高坡转向开放改革前沿,创作主题拓展为“历史回望与现实观照并行”,文体从纪实类转向小说、散文多元探索,风格向“后现实主义”转型,实现视野与表达双重突破。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市场经济浪潮、多元文化碰撞为他提供全新土壤。与西北的历史厚重感不同,“现代性焦虑”“价值观重构”“人性博弈”成为新焦点。文联主席身份让他深度参与特区文化建设,见证“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转型;大学教授身份推动其文学理论思考,为艺术实验提供支撑。双重文化视野交织,使其创作摆脱地域局限,走向时代与人性的广阔探索。
代表作《幻化》三部曲、《省委第一书记》《曼陀罗》集中体现突破:主题上,《省委第一书记》聚焦改革初期政坛,展现改革者困境与权力博弈;《幻化》三部曲以三个家族串联百年历史,回望红色记忆,聚焦特区人性变迁,探讨永恒命题。风格上,《幻化》三部曲运用意识流、象征隐喻等技巧,以“日环食”象征权力诱惑,塑造复杂立体的人物,坚守“文学真实”。文体上,《曼陀罗》借鉴《神曲》三界结构,融合现实、梦境与宗教哲思,实现“中西合璧”;散文从“故土抒情”转向“时代感悟”,聚焦深圳城市文明思考。
此次转型是“扎根传统、拥抱现代”的升级,标志着他从“地域作家”成长为“时代作家”。作品对人性的探索超越时空局限,其艺术创新与精神坚守为当代作家提供启示,也为深圳文学奠定“兼容并包、务实创新”的基调。
第三阶段:回望沉淀与精神升华(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尤其晚年眼疾困扰后,张俊彪的创作进入“沉淀与升华期”。创作节奏放缓,但思想厚度与艺术纯度提升,主题转向“人生回望与精神传承”,文体以传记散文、回忆录为主,风格内敛深沉,核心是对生命意义、文学本质与文化传承的终极思考。
晚年的他历经沧桑,见证社会巨变,眼疾让他更专注内心探索。不再执着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体与历史的共鸣”“情怀与传承的衔接”,创作动力从“为时代立传”变为“为心灵立言”,试图梳理精神脉络,留下兼具个人记忆与时代意义的文化遗产。2019年陕西旬邑张俊彪文学馆开馆,他捐赠680件手稿、1755封书信等藏品,彰显文化传承意识。
代表作《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张俊彪文集》呈现“回望性、哲思性、传承性”特质:《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斩获国际冰心文学奖,33篇文章回望人生轨迹,记录眼疾下的创作坚守,通过具体细节融合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探讨“善心立命”的人生哲学,尽显通透豁达。语言褪去实验痕迹,回归质朴凝练,寥寥数笔勾勒故土内核,聚焦历史事件中的人性光辉,“平淡中见真情”。价值上,他撰写评论与创作谈惠及后辈,文学馆则实现“个人创作—文化传播—地域传承”的闭环。
这一阶段是文学生涯的“总结篇”与精神“升华篇”。作品为社会变迁提供珍贵“个体样本”,倡导的“文化传承”理念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其“作家不仅要创作,更要传承”的担当,成为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典范。
张俊彪六十余载创作的核心,在于“三重坚守”:扎根生活的创作本源、人文向善的精神内核、勇于创新的艺术追求。他的历程是中国当代文学从“红色叙事”到“多元探索”的生动缩影,留下的恢弘著述与创作精神,将持续滋养一代又一代读者与创作者。(甘肃省正宁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原局长 王永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