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更是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当养老服务触手可及、托育网点就在楼下、老年食堂飘出热乎饭香,这样的“家门口幸福”,正是群众对美好生活最真切的向往。近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提出了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以社区为主场景主阵地,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资源统筹整合,推进服务设施复合利用,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为破解服务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开出了精准药方,让民生建设的温度直抵人心。
社区服务的“普惠性”,藏在资源整合的巧思里。过去,群众办事可能要跑多个部门、多个点位,“来回跑腿”成了民生痛点。如今,推进服务设施复合利用、完善嵌入式服务设施,把养老、托育、家政等便民资源“打包”整合,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本质上是用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壁垒。当社区服务中心既能办社保、又能搞培训,文化活动室白天是老年学堂、晚上变邻里影院,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无限的服务价值,群众收获的不仅是便利,更是“被重视”的获得感。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服务格局,让民生资源真正从“分散化”走向“集约化”,让公平与均衡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社区服务的“可及性”,落在群众急需的关键处。养老难、托育贵、吃饭愁,这些看似细碎的“家事”,实则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政策明确支持普惠服务进社区,允许经营主体在安全规范前提下租赁普通住宅设点,这一“松绑”举措直击服务“进不去、落不下”的堵点。想象一下,双职工家庭下楼就能把孩子送到社区托育点,独居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热乎可口的助餐,残障人士一个电话就能获得上门家政服务——当服务网点从“遥不可及”变成“举步可达”,当政策善意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民生服务便有了最扎实的落脚点。这种“按需供给”的精准服务,让每个群体都能感受到“量身定制”的温暖。
社区服务的“温度感”,显在邻里守望的温情中。民生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有精神需求的满足。加强家庭教育支持、建设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开展邻里互助服务,这些举措正在重塑社区的“人情味”。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孩子们在亲子活动中欢笑;周末的文化驿站里,老人们挥毫泼墨、年轻人分享读书心得;邻里之间搭把手接送孩子、帮老人代购药品……当社区从单纯的居住空间,变成充满归属感的“大家庭”,民生建设便超越了物质层面,抵达了精神共鸣的深度。这种“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让普惠服务有了更鲜活的注脚,让民生幸福有了更浓厚的底色。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区服务的提质升级,从来不是孤立的政策调整,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实践。从资源整合到精准供给,从设施完善到情感联结,每一项举措都瞄准群众“急难愁盼”,每一步推进都追求“群众可感可及”。当社区真正成为民生服务的“主阵地”,当“家门口的幸福”不断升级,民生建设必将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必将在细微处不断生长。(李佳欢 吕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