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经费是工会组织履行职责、服务职工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管好、用好这笔钱,使其效益最大化,直接关系到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通江县总工会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用好用活工会经费”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依法依规、精准服务、效能优先的新路子,有效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一、背景与动因
过去,在工会经费的使用上,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收缴、轻管理”、“重程序、轻实效”的现象,部分经费使用项目与职工实际需求脱节,或者使用方式较为单一固化,未能充分发挥经费在服务职工、促进发展方面的杠杆作用。县总工会认识到,新时代工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工会经费的使用不能仅仅满足于“不出事”的“守财”状态,而应转向追求“办好事”“办实事”的“理财”思维,即:在合规的框架内,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激励效应。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使用与职工需求脱节。过去存在重程序,轻实效的倾向,部分经费支出与职工的真实期盼存在偏差,影响职工对工会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经费使用方式单一固化。经费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传统的发放补贴,模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充分发挥工会经费在撬动社会资源,引导职工成长方面的杠杆作用。
(三)经费使用效能评估不足。以往存在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问效的现象,对于经费支持的项目,缺乏科学,量化的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衡量其实际效果和职工满意度。
三、主要做法与创新亮点
通江县总工会围绕“依法依规、用好用活”原则,推出五大创新举措:
(一)精准化需求调研,变“端菜”为“点菜”
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需求征集机制,通过微信公众号、职代会、基层调研等渠道广泛收集职工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职工“痛点”和“兴奋点”,确保经费投入与职工期盼同频共振。
(二)项目化运作管理,变“模糊”为“精准”
对非刚性服务项目引入项目化运作模式。如针对技能提升需求,设立“职工技能大赛”项目,公开招募合作机构,明确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实行绩效评估,确保经费使用目标明确、过程透明、效果可衡量。
(三)杠杆化引导投入,变“独唱”为“合唱”
“工会经费贴息+职工创业贷款”:设立创业扶持基金,通过贴息放大扶持力度。
“工会补贴+商家让利+职工受益”:联合商家提供普惠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设立“种子基金”:支持基层工会创新项目,激发基层活力。
(四)多元化激励载体,变“单一”为“多元”
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表彰先进并提供疗休养、深造机会。
设置专项奖励资金:对创新成果即时奖励。
丰富文化服务:升级职工书屋、开展文体活动和心理服务。
(五)透明化监督问效,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阳光财务”平台定期公示收支,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职工满意度测评,实行会员代表质询制度,倒逼经费使用规范高效。上述创新实践,实现了职工获得感增强、干事创业激情提升、工会凝聚力加强、经费效能最大化、工作规范化水平提高等多重效果,为新时期工会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经验与启示
1.依法依规是前提:创新必须在法律法规和工会财务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确保经费使用的正确方向和安全底线,
2.服务职工是根本:工会经费使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精准高效是关键:要通过科学调研和精细管理,确保经费投向职工最需要、最迫切的领域,并追求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4.机制创新是动力: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探索项目化、杠杆化、多元化等新机制,激发经费使用的活力。
5.公开透明是保障:主动接受监督,让经费在阳光下运行,并追求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通江县总工会通过依法依规用好用活工会经费,不仅切实维护了职工权益,更成功撬动了职工群众的干事创业激情,为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有益借鉴。(吴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