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征程中的核心主题,其深层意义远超经济指标的狭隘范畴,它召唤着一场涵盖发展理念、驱动力量与增长模式的深刻革命。然而,宏伟蓝图若缺乏忠实而高效的执行者终将沦为空中楼阁。干部队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坚与政策落地的关键推手,其作风良莠直接决定了发展航向的端正与航速的稳健。
历史经验反复昭示:作风涣散、官僚盛行、形式猖獗、敷衍塞责的干部群体,足以使最前瞻的战略窒息于襁褓,使最充沛的资源耗散于无形。某些地区在转型升级中步履蹒跚,一些惠企利民政策遭遇“最后一公里”梗阻,其根源往往并非规划缺失或资源匮乏,而在于执行层面存在精神塌方与责任虚化,或陷入急功近利的短视躁进,或沉溺于文山会海的虚假忙碌,或在改革深水区前望而却步、畏葸不前。这不仅造成宝贵发展机遇的错失,更无情销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石与创新活力。
作风优良首先意味着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尊重客观规律,摒弃蛮干盲动,以系统思维与精准施策取代粗放式、运动式治理,使每一项决策都能扎根于现实土壤、契合科学发展要求。它要求勇于担当的创新锐气,干部必须具备学习自觉与变革勇气,敢于打破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势,主动为新经济形态培土施肥、为新兴产业破障清路。它更需要甘当公仆的服务意识,必须坚决抵制官僚习气与特权思想,以“店小二”式的姿态回应市场主体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诉求,构建既“亲”又“清”的健康政商关系。
锻造这样一支作风过硬、能力匹配时代的干部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仰根基。 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使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追求实实在在、不含水分、惠及长远的发展实效。要优化选拔机制,突出实绩导向。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隐形阶梯,建立以高质量发展成效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大胆起用敢于创新、务实担当的“闯将”与“干将”,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撑腰。要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问责。畅通监督渠道,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懒政怠政等作风顽疾露头就打、严惩不贷。要提升履职能力,克服本领恐慌。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体系,增强干部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现代化治理等新领域的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淬炼作风,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砥砺队伍,才能使高质量发展的宏阔愿景穿透官僚迷障与形式浮沙,深深扎根于中国现实的沃土,最终绽放出经得起历史与人民检验的绚烂花朵。
(中共扶余市委组织部 张人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