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区域发展之钥——人才与城市的双向融合

浏览:75297 次 发布时间:2025-09-09 19:12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发展如何于逆境中破局、于变局中开新局,已成为一道时代考题。笔者认为破题之钥,在于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深化人才与城市的双向融合。50多年前,合肥以一座小城的胸怀拥抱中科大,成就了今日“霸都”与顶尖学府互相成就的佳话。这一经典案例,提供了深刻启示。

城市以诚意拥抱人才,筑巢引凤夯实发展根基。城市对人才的诚意,不仅体现在政策扶持和物质保障上,更体现在对人才价值的真正认同和对创新规律的深刻尊重。合肥当年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为中科大提供最好的办学条件,甚至将市委大楼让给学校使用,这种“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的诚意,至今仍令人动容。

当今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但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不是简单的资金补贴和户口指标,而是城市的发展机遇、创新氛围和宜居环境。深圳从“科技荒漠”崛起为“创新绿洲”,正是因其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胸怀,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杭州依托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打造“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创业生态,成为青年才俊的集聚地,助力企业和人才的腾飞。

人才以创新回报城市,智力引擎驱动产业腾飞。人才因事业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的创新活力,是城市发展的最强引擎。中科大在合肥布局同步辐射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大科学装置,为城市注入原始创新动能;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校友创新创业,直接催生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高科技企业,助力合肥打造“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产业地标。

类似的故事正在更多城市上演:武汉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打造“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苏州通过引进中国科学院纳米所等科研机构,培育生物医药和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西安凭借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优势,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这些案例无不证明,人才以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城市与人才打造共生共荣生态圈,共创美好未来。人才与城市最好的关系是相互成就,最高的境界是共同成长。这种共生共荣的生态圈,需要城市构建适宜人才发展的“热带雨林”式环境。制度土壤要肥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户籍、身份、学历等限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气候要适宜。要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生活氛围要温馨。要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打造“15分钟人才生活圈”。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优质的服务,谱写新时代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篇章。将人才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机制创新,建立跨区域人才合作机制,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共用。优化服务体系,推进人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人才兴则城市兴,人才强则国家强。让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待天下英才而厚之,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文/朱林)

供稿:中共高安市委组织部

责编: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区域发展之钥——人才与城市的双向融合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