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通过《澎湃新闻》阅读《人民日报》对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专访《为何要常态化举办民企座谈会?》,深感这是一项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制度安排。文章系统阐述了将民营企业座谈会从“不定期”的应急举措转变为“常态化”沟通平台的原因与深意。读后深切感到国家对提振民营经济的决心的更深贴近和亲切感,更为“常态化”背后所蕴含的治理智慧与发展逻辑产生强烈共鸣。
常态化座谈会首先标志着治理理念从“管理”向“赋能”的深刻转变。以往政企沟通常带有“出现问题再解决”的被动色彩,而常态化机制核心在于建立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沟通渠道。这反映政府角色正从管理者转向“合伙人”与“服务员”,通过定期面对面倾听一线真实声音,政策制定者能更精准把握经济脉搏、感知市场冷暖,从而研究论证宏观政策、完善现有措施,“推动解决企业诉求”。由此形成的政策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精准回应企业“痛点”与“堵点”的“及时雨”。这种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的思路,正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
其次,常态化机制是应对不确定性、提振信心的“定海神针”。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亦面临挑战。信心重于黄金,而信心源于稳定预期。对于贡献了“56789”的民营企业而言,最担忧的莫过于政策波动和声音被忽视。常态化座谈会的确立,通过确定会议主题、遴选参会企业、筹备组织会议、会后落实四大环节,形成层层倾听、系统响应的机制,无疑给民企服下“定心丸”。它向社会传递出清晰而坚定的信号: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是连续、稳定、一以贯之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企业诉求总有一个固定渠道被倾听、讨论和回应。这种制度性承诺对稳定企业家预期、激发敢闯敢投的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后,常态化平台是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的“连接器”。座谈会不仅是倾听的平台,更是共谋发展的舞台。通过常态化交流,政府可将国家宏观战略意图——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更清晰地传递至企业,引导民营资本投向关键领域。同时,企业也能将市场准入、融资困难、公平竞争等制度性障碍直接反馈给决策层,推动“解决一类问题、惠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这种双向奔赴、上下联动的沟通,高效对接了微观活力与宏观战略,将企业的“千言万语”汇聚成改革的“千策万力”,形成政府与市场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总之,常态化举办民营企业座谈会绝非会议形式或数量的简单变化,而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实践。它体现了决策者尊重市场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的务实态度,彰显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坚定决心。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我为此举倍感欣慰和鼓舞,我相信这座沟通之桥越走越稳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也会越来就越通畅,民营经济也必将会迸发出更加蓬勃的创造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愈发强劲的市场动力。
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在沈阳某开发区任职,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企业经营领域,为沈阳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他成功地挽救“两家”召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展现出学术、商业与人文素养兼具的多元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