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让“假把式”干部无位可坐

浏览:79612 次 发布时间:2025-09-15 14:33

近年来,“假把式”干部问题屡被提及,成为影响行政效能、损害政府公信力的一大顽疾。这类干部往往“善包装、长应付、精敷衍”,表面勤恳认真,实际不解决真问题、不触碰矛盾深水区,俨然成为干部队伍中的“隐形负资产”。要让“假把式”者真正让出位子、失去市场,就必须从制度构建、监督强化和能力提升三大维度系统推进,构建一个让实干者受益、敷衍者受惩的健康政治生态。

一、优化考核机制,树立“实绩导向”

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环保等长期目标纳入考核指标,同时强化对干部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评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实际工作中去,从而避免“假把式”的现象发生。要大力提倡“钉钉子精神”和“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把心思凝聚在攻坚克难、推动发展上。只有真正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干部才能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从“应付干”升华为“务实干”,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同时,要大胆使用那些敢于负责、善解难题的干部,尤其是在艰苦岗位和基层一线表现突出的实干者。只有真正做到“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才能传递出“干部没有铁交椅”的明确信号,激发整个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强化监督问责,形成持续震慑

没有严格监督,再好的制度也容易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干部履职情况的动态监测,尤其要聚焦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隐性作风问题。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应当联动,通过日常走访、民意调查、舆情分析等多种方式,主动发现问题,做到早提醒、早纠正。对于明知故犯、触碰红线的行为,更要严肃追责问责,绝不姑息。应进一步推动问责公开化、透明化,通过典型案例的通报曝光,让社会各界看到治理“假把式”的决心。必须坚决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相关规定,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格局。对于不担当、不作为、不适应的干部,要坚决予以调整。对“假把式干部”进行点名通报、岗位调整甚至免职处理,形成“问责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唯有持续释放“监督无处不在,问责决不容情”的强烈信号,才能构建起“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政治氛围。

三、加强能力培养,克服“本领恐慌”

部分干部搞“假把式”并非出于主观意愿,而是因为“本领恐慌”。在严格管理干部的同时,也要重视干部能力的系统提升,帮助他们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应通过专题培训、典型案例教学、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干部深刻理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的特点,开展精准化培训和实践锻炼。例如,对于那些缺乏基层经验的干部,可以组织他们到一线挂职,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基层工作中去,亲身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那些专业能力不足的干部,可以安排他们参加专题研修,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导师帮带制”“轮岗交流”等方式帮助干部拓宽视野、增强实战能力。只有让干部掌握“真本事”、具备“硬实力”,才能使他们摆脱“不敢为、不会为”的困境,从“假把式”转变为“真把式”。

“假把式”干部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机制问题的折射。唯有通过制度、监督、能力三维联动,构建一个系统治理、长效管控的生态系统,才能彻底铲除“假把式”生存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政治环境,真正实现让实干者有位、有为、有获,为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保障。(中共扶余市委组织部 张人苓)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让“假把式”干部无位可坐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