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本次培训“两个带来”我就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从永德现实困境出发,探索可行路径。
一、全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境
小农经济既是临沧的市情,也是永德的县情。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成功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有力推动了农村的全方位发展与社会稳定,还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支持,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下,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急需系统性谋划与创新性实践。
二、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家庭承包制下土地碎片化,机械化、标准化难以推广,小而弱、小而散的单户经营形式仍是农村经营体系的主要构成形态。回顾2018年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永德县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了集体联合社,并下设 566个合作社。但时至今日,约98%的合作社已名存实亡,成为空壳组织,仅有约2%的合作社勉强维持运营,且组织机构不健全,与法律框架下农民自发自主的合作社标准差距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
(二)市场议价能力弱。县域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根源在于生产要素被外部市场深度锁定,个体农户在采购农资、销售产品时议价权低,易被中间商压价。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导致农产品生产“地板价”长期高于省外、市外同类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天花板价”。以永德县为例,当地产出的玉米粒,最高价格曾达每市斤1.5元,但平均价格长期在0.8—1.1元区间波动。而从外省运至永德的优质玉米粒,即便加上运输费用,终端价格仍略低于本地产品。农民增收困难的内在原因在于,县域农业的基本要素,如劳动力、土地与资金,都受到“外部市场定价”机制的深刻影响。例如,当地用工价格每日在150—200元区间,这大幅推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过去十余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已困难重重。
(三)产业链附加值低。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品牌化程度不足,利润空间小。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水平较低,多数农产品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就进入市场,缺乏深度加工和精细加工,缺乏品牌包装和宣传推广,这使得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利润空间被压缩,农民从农产品销售中获得的收益有限,无法充分分享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原因分析
(一)农民合作意识不足。部分农民长期习惯于个体经营,对合作农业的认识不足,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组织化与专业化程度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多,留守农民知识技能不足,合作农业组织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多数合作社管理粗放,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三)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规模经营受限,对农业产业的扶持政策不够精准和完善,在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对合作农业组织的监管和指导不到位,导致合作农业组织发展不规范。
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实践路径
(一)从“单户”经营迈向“集约”发展。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框架下,土地作为农民“一家两制”的经济根基,承载着多重功能。拥有土地不仅能保障家庭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家庭成员还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务工拓宽收入渠道,这种模式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了家庭经济收益的最大化。随着国家第二、三轮土地承包政策的持续延长,这一模式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当前,农民对承包土地使用权的自发流转现象日益普遍,但真正自愿放弃土地所有权的彻底流转情况却极为少见。这种“进退自由”的灵活选择,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流转收益与其他经营收益的双重回报。以勐板乡早植烤烟的成功实践为例,土地流转有效解决了无劳力家庭的收入问题,有力促进了烤烟连片种植,实现了集约化发展,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一举措不仅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动了烤烟产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管理进程,让烟草企业从中受益,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从单户经营迈向流转集约发展的双赢农业模式,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新型产业模式带来的显著优势。
(二)培育农民自主的农业合作社。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合作农业的优势和好处,提高农民对合作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构建综合性合作社体系,借助合作社在其他涉农领域的收益,弥补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收益不足,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钥匙。而且,此类合作组织不应孤立存在于乡村,而应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构建自上而下、完整系统的服务组织架构。其职能不仅涵盖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在农资生产资料领域为农民提供贷款融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全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让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优势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
(三)提升组织化与市场化能力。完善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建立规范化土地流转平台,鼓励土地入股合作社。推广“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实现连片种植和统一管理。加强对合作农业组织的监管和指导,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参与合作社管理,规范合作农业组织的发展。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合作农业组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延伸产业链与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绿色认证、地理标志提升溢价能力。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和政策协同,推动合作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升级,最终实现农民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形成可持续的增收机制。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需立足小农经济转型,以土地集约化、组织合作化、产业融合化为抓手,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可持续增收模式,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农业从“低效分散”向“高效集约”跨越,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人大常委会 李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