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近日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深感振奋与鼓舞。这份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的《若干规定》,如同一声春雷,精准切中了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顽疾,为我们安心主业、服务群众送来了“及时雨”
一、减负之要:在于精准破除束缚手脚的“无形之墙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效能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的成色。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过度留痕的“痕迹管理”、层层加码的“文山会海”以及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绑架”,耗费了我们大量本应用于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若干规定》的出台,正是直指这些痛点,以法规的形式为各类形式主义问题划出“红线”、明确“禁区”。它要求控制会议时长、精简文件数量、规范考核方式、严控借调干部,这些具体而微的“硬约束”,旨在拆除那些消耗基层干部干事热情的“无形之墙”,让我们能够从诸多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赋能之基:在于厘清权责激发内生动力
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其深层逻辑在于“赋动能”。《若干规定》不仅强调“减什么”,更着眼于“增什么”和“如何强”。它通过推动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等措施,进一步厘清基层权责边界,旨在解决“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这意味著,我们的职责将更加清晰,保障将更为有力,履职将更为顺畅。减负节省出的时间与精力,不应成为“空闲”,而应转化为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企业社区、倾听民声民意、破解急难愁盼的强大动能。这要求我们基层干部在“松绑”后,必须主动实现工作重心和角色的回归与升华,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落实之责:在于同心同向确保政策红利直达末梢
好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若干规定》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其成效最终要由我们基层的获得感来检验。中央层面的专项工作机制将进行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需压实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执纪,这构成了确保《若干规定》落地的坚强保障。而从我们基层视角看,这既是对上级的严格要求,也是我们据以反映问题、监督执行的有力武器。我们期待各级都能严格对标《若干规定》,杜绝“空中政策”“隐形变异”的新形式主义,让减负的“硬杠杠”真正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实感”。同时,我们自身也需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主动作为,将减负释放的活力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用实干实绩回报党和人民的期待。
《若干规定》的印发实施,标志着基层减负工作进入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它承载着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我们坚信,随着《若干规定》的深入贯彻落实,基层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必将更加清朗,广大基层干部必将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充足的精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奔跑,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文/王根兰)
供稿:中共井冈山宣传部
责编:吴贵林
初审: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