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作为破解传统党课“时间难集中、内容难精准、效果难落地”的创新载体,正以其“短平快、小而精、活而实”的优势,成为激活党员教育“神经末梢”的重要抓手。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各级党组织要精准点亮暖心灯、聚光灯、导航灯,以情感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以实践为标尺,让微党课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民生温度,更有实践力度。
点亮“暖心灯”,以情载理筑牢信仰根基,让微党课更有温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微党课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走进党员内心、触动思想共鸣。如果脱离实际空谈理论,便会沦为“空中楼阁”,唯有扎根生活土壤,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情感富矿”,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各级党组织要跳出“照本宣科”的惯性思维,把“话筒”交给普通党员,让“主角”回归基层一线:或是老党员布满老茧的双手轻抚着珍藏多年的入党志愿书,指尖的颤抖诉说着不变的忠诚;或是青年党员在抢险救灾一线被汗水浸透、沾满泥泞的防护服背后,入党时写下的姓名与誓言;或是社区书记办公桌上那本翻得卷边、密密麻麻记满群众诉求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是无声的奉献。通过“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用“微场景”传递“大情怀”,让党员在情感共鸣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心灵触动中强化使命担当,使微党课成为滋养初心、淬炼党性的“精神暖流”。
架起“聚光灯”,以新提质拓宽教育边界,让微党课更有活力。传统党课“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模式,容易让党员产生“审美疲劳”,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微党课要打破时空壁垒与形式枷锁,就需架起“聚光灯”,既要照亮“线上云端”,也要点亮“线下场景”,在“传统+创新”“固定+流动”的融合中,让党员教育“活”起来、“潮”起来。在线上,要善用“数字翅膀”打造“无边界课堂”,比如,依托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让党员扮演历史人物,推出微党课情景剧,重现“半条被子”“军需处长”等红色故事;开发“VR红色课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革命旧址,让党员沉浸式感受长征路,感悟延安精神。在线下,要深耕“场景土壤”打造“零距离课堂”,比如,在企业车间设立“工位微党课点”,让技术骨干结合生产线的“卡脖子”难题,讲解“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在农村田埂开设“地头党课”,由乡村干部结合集体经济发展,讲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通过多元形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微党课成为党员愿意听、听得进、用得上的“精神大餐”。
校准“导航灯”,以行践知检验学习成效,让微党课更有力度。“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微党课的最终目的,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如果只停留在“听故事、谈感悟”层面,便会陷入学用脱节的困境。唯有将课堂延伸到实践一线,以“办实事、解难题”检验学习成效,才能让微党课真正落地生根。要建立“学—做—评”闭环机制,推动理论学习向实践转化。比如,在“社区治理微党课”后,组织党员成立“矛盾调解小分队”化解邻里纠纷;在“助农增收微党课”后,发动党员与困难农户结对,帮助销售农产品、解决种植技术问题等等,以“小而实”的实践活动,让党员在干事中深化理解,在服务中强化担当。要搭建“成效展示平台”,让学习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在社区公告栏设立“党员承诺践诺公示墙”,定期更新党员办实事进展;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由群众对党员的实践成果打分,将测评结果作为党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实践检验—群众评价—优化提升”的闭环,让微党课摆脱“课堂热、课后冷”的尴尬,真正成为党员提升能力的加油站、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委组织部 杨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