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聚焦“小细杂”提升监督执纪穿透力

浏览:79395 次 发布时间:2025-09-30 10:12

古人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征程中,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特殊使命。在监督执纪实践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细”环节、“杂”事务,恰恰是腐败温床最易滋生的缝隙,是群众感受公平正义最直接的温度计。因此,纪检监察工作尤需在“小、细、杂”处下足功夫,以精细入微的监督执纪,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固堤坝。

洞悉“小”处之危,筑牢防微杜渐堤坝。一些党员干部的腐化堕落,往往始于对“小节”“小利”“小错”的麻木不仁与放任自流。一张购物卡、一份土特产、一顿饭、一口酒,看似“人情世故”,实则暗藏围猎陷阱。一个迟到早退、一次敷衍塞责、一个冷漠表情,貌似“无伤大雅”,实则折射作风松弛。若对此类“小节”失察失管,恰如“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细微之失便可能演变为溃堤之患。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诸多案件,“一开始我觉得没什么”变成了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里的“口头禅”,不少党员干部正是在“小节无害”的自我麻痹中一步步滑向深渊。纪检监察工作必须敏锐捕捉这些“小”的警示信号,坚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及时运用提醒谈话,将问题遏止于萌芽,防止“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

深究“细”节之要,淬炼精准监督利刃。监督执纪的精准性,往往体现于对细节的穿透力。重要决策部署的落地生根,不仅需要宏图大略,更依赖于每一个执行环节的严谨周密。政策执行是否在“最后一米”打了折扣?惠民资金是否精准滴灌到群众手中?行政审批流程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空间?这些细微环节恰恰是检验政策执行成效、识别权力异化风险的“试金石”。纪检监察干部需练就“火眼金睛”,不满足于“大概齐”“差不多”,而要下沉一线,在具体业务、原始凭证、操作流程中寻找蛛丝马迹。要从一份异常签批、一张存疑票据、一段矛盾陈述入手,深挖细查背后可能存在的作风漂浮、效能低下、以权谋私甚至贪腐行为。唯有在细节处较真碰硬,才能让监督如利刃出鞘,直指问题核心,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每一个细微环节都能规范运行。

厘清“杂”务之扰,靶向整治作风顽疾。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常被各种繁杂事务所困扰。然而,一些“杂务”背后,往往潜藏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疴积弊。譬如,名目繁多、内容重复的会议文件报表,层层加码、不切实际的督查检查考核,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踢皮球”现象,以及各种非必要的“痕迹管理”、过度留痕要求。这些“杂务”耗费基层大量精力,令干部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严重挤占了抓主责主业、服务人民群众的时间和空间。纪检监察机关对此类“杂音”与“乱象”绝不能视而不见。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精准识别那些加重基层负担、背离实干导向、徒增行政成本的“伪事务”“虚功夫”。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着力破除繁文缛节,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引导广大干部从无谓的“杂务”中解脱出来,将宝贵精力真正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聚焦“小、细、杂”开展监督执纪,绝非降低标准、避重就轻,而是对腐败规律与监督规律的深刻把握。这要求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持续锻造过硬能力,既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于青萍之末感知风起;也要有明察秋毫的严谨细致,在蛛丝马迹中锁定真相;更须具备透过繁杂表象直击本质的深刻剖析力。

小切口里有大政治,细微处彰显真担当。纪检监察工作当以“小”为着眼点,以“细”为突破口,以“治杂”为关键抓手,在精微之处见真章、于毫末之间显担当。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高质量监督执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保驾护航。(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纪委县监委  张菊)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聚焦“小细杂”提升监督执纪穿透力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