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从众”看似是一种安全的生存方式,实则是阻碍事业发展的隐形枷锁。所谓“从众者”,便是那些缺乏独立判断、习惯随波逐流的干部,他们在工作中不敢突破常规,在决策时一味迎合多数,在责任面前选择回避退让,最终不仅辜负了组织的信任,更错失了推动发展的良机。这种看似“不出错”的工作状态,实则是对岗位职责的懈怠,对群众期待的辜负,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从众”心态的滋生,往往源于思想上的惰性与责任意识的缺失。有的干部将“随大流”当作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认为只要不偏离多数人的步伐,就不会出现失误、承担责任。他们在政策执行中习惯于照本宣科,不愿结合实际情况主动思考,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看看别人怎么做,生怕自己“出头”会引发争议。久而久之,思想逐渐僵化,创新能力不断退化,原本应有的担当精神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所取代。这种心态不仅让干部个人陷入平庸,更会导致工作中出现“中梗阻”,使得好政策难以落地见效,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绝不能成为“从众者”。党的事业需要的是有思想、有主见、有担当的干部,需要的是能够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清醒、在困难挑战前挺身而出的开拓者。如果干部都选择“从众”,那么改革创新就会失去动力,破解难题就会缺乏思路,服务群众就会流于形式。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解决民生难题,都需要干部跳出“从众” 的思维定式,敢于坚持正确的方向,勇于提出独到的见解,善于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破除“从众”心态,关键在于强化干部的责任担当与独立思考能力。一方面,干部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 “躺平”“佛系”的消极思想,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在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积极作为,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干部不必担心因“与众不同”而受到非议,从而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同时,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让干部具备独立判断、科学决策的能力,真正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广大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跳出“从众”的思维误区,以独立的思考、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对人民的承诺。(中共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委组织部 李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