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四川成都讯 (陈默 文/图)护国社区位于四川成都郫都区红光街道西面,幅员面积4.32平方公里,因区域内有一座护国寺而取名为护国社区。近年来,护国社区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治理要求,结合社区属于征地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区、工业园区与高端商品房三元并存的新型涉农城市社区实际,深化落实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聚焦居民需求,实现多元、温馨的社区服务,积极探索“共情”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为居民们创建出一个个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多元互动空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温馨港湾。
攀枝花家属院位于工业园区曾深陷“三无”(无门卫、无物管、无管理组织)困境,因产权问题被老旧改造项目拒之门外。院内飞线充电如蛛网密布、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横流、十年未剪的树木疯长,安全隐患与环境顽疾交织,居民怨声载道。面对这一基层治理的“硬骨头”,护国社区以“微更新”为手术刀,精准切入,探索出一条“三无院落”蝶变重生的新路径,其核心经验在于以居民自治为核,多元共治为翼,微改精修为术,文化凝聚为魂。
一、核心驱动:培育内生自治力量,筑牢治理根基。
社区没有止步于包办代替,而是深入挖掘内生力量:通过逐户走访与五次“坝坝会”,精准识别并凝聚10余名党员与热心居民骨干。依法成立院委会,构建“有人理事、有章管事”的自治核心。院委会成员分工明确(收款、记录、保管、监督),迅速从“无人问津”到“主心骨”,为后续系统整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这启示我们,破解“三无”困局,首要在于点燃居民自主管理的引擎,变“输血”为“造血”。
二、机制创新:多元资源协同撬动,激发共治活力。
资金匮乏是微更新的最大瓶颈。社区创新引入“1:1基金配捐”模式:院委会成员米解林带头组织筹资,成功发动123位居民筹集24600元,社区等额配捐。资金承诺100%用于公共改造,全程公开透明,极大提振了居民信心与参与热情。同时,盘活社区能人资源:动员有清运、修剪技能的居民参与环境攻坚,清运建渣枯枝5车,专业修枝35棵。“小资金”撬动“大能量”,实现了“社区引导、基金撬动、居民出力、能人贡献”的多元共治良性循环,为根治环境沉疴提供了可持续动力。
三、靶向攻坚:精准回应痛点需求,微改重塑空间品质。
更新聚焦居民最急最忧最盼的痛点,实施精准“微手术”:
安全筑基:新建125平米非机动车棚,待智能充电设备建成后将根除“飞线”隐患;联动街道等部门紧急增配灭火器172具,构筑家门口的“防火墙”。
畅通为本:彻底清淤120米化粪池及管网,疏通50个点位,终结污水外溢“顽疾”。
空间再生:将入口杂乱棚屋区蝶变为“共享菜园”——回填低洼、调平井盖、规整17块标准菜地;将堆物角落打造成120平米邻里花园,居民与志愿者亲手栽种,三角梅与百子莲见证家园新生。
文化点睛:楼道“深度美颜”清除“牛皮癣”,绘制温馨彩绘;精心设计邻里文化墙(文明公约、公示区、改造对比区),使其成为凝聚共识、激发自豪的“精神阵地”。
这些项目规模虽“微”,却因直击要害而成效显著,实现了环境美化、隐患消除、功能优化、文化浸润的“四效合一”。
四、蝶变效应:从“旁观”到“主演”,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攀枝花小区的微更新,远不止于硬件的提升。其最深远的成效在于治理生态重塑:
角色之变:居民从抱怨的“旁观者”转变为筹资出力、亲手种花的“参与者”和“主人翁”。
路径之变:社区治理从政府“单向推动”升级为居民、社区、驻区单位、能人志愿者“多元共治”。
活力之变:共享菜园、美丽花园、文化墙成为新的公共客厅,邻里互动显著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内生治理活力持续迸发。
护国社区攀枝花小区的蝶变证明,“三无院落”并非治理“死结”。其成功密码在于: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自治组织为核心引擎,以创新筹资与资源整合机制为关键支撑,以精准对接民需的“微更新”项目为实践载体,最终催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生态。这一实践为破解城市老旧小区、尤其是产权复杂“三无院落”的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郫都样板”——“小变化”确能汇聚成居民的“大幸福”,点滴“微更新”终将绘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壮阔新篇。未来,持续深化这一模式,让更多“攀枝花”焕发新生机,是提升城市温度与治理效能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