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苏讯(通讯员 缪伯权)在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党支部以 “蓝海红烛” 先锋岗为精神引领,聚焦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的成长需求,精心构建起立体化、精准化的教育帮扶体系。这支由党员教师组成的先锋队伍,凭借专业智慧、温暖陪伴与创新实践,在教育的广阔田野上,书写着一篇篇动人心弦的育人篇章。
精准施策,为外来务工子女架起成长桥梁
洋口小学内,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近 20%。为帮助这些孩子顺利融入学习生活,洋口小学党支部构建了 “学业 + 家庭 + 心理” 三维帮扶模式。化工园区职工子女、外来经商家庭孩子中途转进时,常面临教材版本差异、知识断层的问题。对此,党员教师团队深入剖析各地区教材特点,精心开发出 “衔接课程包”,并通过 “错题银行”“知识充电站” 等特色项目,助力学生快速补齐知识短板。党员教师缪张蓉发现来自云南的小李因英语基础薄弱产生厌学情绪后,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还鼓励并帮助她参加学校英语节活动。半年后,小李在学校英语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党支部组建 “家校共育讲师团”。考虑到各地区教育观念存在差异,党支部创新推出 “教育理念对对碰” 沙龙。党支部书记缪伯权、副书记缪莉丽借助学校家长会,亲自主讲家长课堂,还邀请本地优秀家长分享经验,帮助外来家庭更新教育观念。全方位的帮扶让外来务工子女迅速融入校园,30% 的学生在学科竞赛、文体活动中表现出色。
多维联动,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灯塔
1
面对留守儿童占比高的情况,洋口小学党支部构建了 “学校 + 社区 + 家庭” 协同育人网络。党员教师化身成长导师,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涵盖学业情况、心理动态、家庭需求的成长档案,并定期开展心理团辅活动。在党员教师詹思洁的引导下,单亲家庭的小张同学原本性格孤僻,通过参与 “心灵树洞” 日记分享活动,逐渐打开心扉,成长为班级里的阳光少年。
学校与社区紧密合作,将农家书屋打造成 “假日学习驿站”,组织 “雏鹰成长营” 开展农耕体验、才艺培训、科普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党员教师带领留守儿童参与 “爱心义卖”“社区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沉浸式的成长关怀,让留守儿童在温暖中茁壮成长,家长满意度高达 98%。
三、暖心守护,为特殊儿童铺就希望之路
对于融合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洋口小学党支部打造了 “专业 + 趣味 + 情感” 的帮扶体系。党员志愿队创新推出 “彩虹课堂”,根据学生特点设计阶梯式课程,将数学知识融入超市购物模拟游戏,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绘本创作活动。每月的 “星光课堂” 成为特殊儿童的欢乐时光,黏土、绘画、手工等特色课程,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在去年的亲子融合活动中,自闭症儿童小唐第一次主动拥抱母亲,这一场景令在场的家长和教师为之动容。
洋口小学党支部的教育帮扶实践,改变了众多学生的命运,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担当。“蓝海红烛” 先锋岗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一个都不能少” 的教育初心,为新时代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这份充满温度的教育实践,宛如黄海之畔的灯塔,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也为基层党建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