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管仲的警世恒言,在四川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法院管村人民法庭化作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清嘉庆年间,管姓族人于此垦荒成村,得名“管村”。而今,法庭将管仲德法兼收、令顺民心、富民安邦的思想精髓,融入每一起田间地头的纠纷化解,让中华法治文明在乡土深处扎新根、发新枝。
一道堡坎三代怨 法德共治化坚冰
案情回溯:2022年雨季,管村老街一道4米高的百年堡坎轰然垮塌。石块堵塞泄洪道,浑黄积水倒灌进八旬老人刘某的祖屋。墙体霉变、家具尽毁,患癌之子卧病在床,舀水自救的老人悲愤交加——堡坎属邻户李某祖产,因常年失修致祸。调解现场,三代积怨浮出水面:李某祖辈筑坎占地,父辈因刘某建房紧贴堡坎争执不休。如今李家兄弟定居城市,祖屋破败漏雨。村社七次调解,双方寸步不让:刘某索赔修缮费,李某反斥“风水被毁”;更甚者,刘某曾凿瓦引水遭李家阻挠,无奈求助电视台曝光,邻里情分荡然无存。
图为:管村法庭现场勘探,了解具体情况。
法德共治破局:管村法庭勘察时触目惊心:李家祖屋瓦碎梁倾,刘某屋内积水盈尺。庭长张雪深知,若机械判决,产权不明的祖屋恐致执行无门。要想案结事了人和,就要借助管仲“四维”伦理智慧:明“礼”正序——张雪多次联合司法所、村社召开实地调查、释法析理,讲明《民法典》相邻权条款,同时用“礼不愈节”古训劝导“邻里守界莫越矩”。唤“义”担责——张雪还向李某展示屋内积水视频:祖产失修致邻受灾,于法当赔,于义当为。在刘某丧子后,李某弟弟前去祭拜,常年争得面红耳赤的双方,对纠纷都避而不谈。眼看邻里双方感情破冰,张雪察觉到了调解的转折点,她便坚持一天一个电话跟在外务工的李某沟通,终于迎来了缓和的机会。
图为:刘老收到赔付款,多年积怨终了。
针对双方在赔付费用和修缮方案上的争议,张雪提出“以修代赔”方案,并联动镇政府启动暴雨灾害救助,填补6000元资金缺口,不久后堡坎重修竣工,两双手紧握:“这坎垒实了,心坎也平了。”
廿载抚孙成心结 法擎孝义正伦常
案情回溯:八旬老人杨某患老年痴呆丧失自理能力,起诉三名亲生子女要求轮流跟随生活及共同承担赡养费。杨某于2002年原配去世后改嫁,婚后20余年协助现任丈夫抚育孙辈,引发亲生子女长期不满。此前杨某与丈夫的生活起居均由继子出资雇护工照料,三名子女指责母亲“厚此薄彼”,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图为:赡养案件公开开庭,同村村民前来旁听。
情法衡平之道:法庭不仅是明断是非之所,更是德治教化之堂。一纸判决或许能保障老人后半生的生活,但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张雪以礼传情,以法明理,为亲情重生留窗。
杨某再婚后协助现任丈夫抚育孙辈二十载,此中付出竟成亲生子女推诿赡养之由。法庭深察病灶,面对子女“母亲偏心”的愤懑,援引《民法典》第1067条严正释法:子女赡养义务不因父母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更不因“情感不平衡”免责。判决书以“国之四维”为镜,照见“义”之真谛——赡养非交易,而是血脉伦常的法定责任。
法官未止步于裁判,更以管仲“俗之所欲,因而予之”的智慧化解心结:认可杨某与丈夫相守二十载的生活惯性,判决其继续共同生活;核算费用时精准剥离其丈夫护理成本,参照省均消费数据定分止争。既保老有所依,亦免子女困窘,让护理费的数字刻度化作司法温情的度量衡。
图为:开庭后,张雪为在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当法律缝合被偏见撕裂的伦理,判决书上的一字一句终究扣醒了三名子女沉睡的亲情,三人主动提出承担赡养义务,让老人的晚年不仅有生活上的照料,更有情感上的寄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实践
管村法庭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在三百年的古祠堂开展巡回审判,让现代司法与传统礼制交相辉映;指导20个村修订村规民约,将“互助帮工权益保障”写入乡土法则;法官们携《管子》金句走进田间课堂,“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箴言年普及超5000人次。三年来,80%的涉农案件在这里调解成功,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这些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当法律为矛盾划定边界,德治为和解打开心门,古老的礼法智慧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管仲“法德并举”的思想在管仲后裔聚居的管村法庭辖区,依然焕发着生机:每一次法槌起落,不仅记录着司法进程,更传递着法治文化的精髓。法庭干警希望这里不仅是开庭审理案件的司法场所,更是浸润管仲法治思想、以文化人的空间。
“法治文明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将刻在竹简上的‘礼法兼重’思想,化作照亮百姓生活的光亮。”张雪说。(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