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湖南讯(通讯员 易捷 张霖)为推进年轻干部培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打破“坐办公室练本领”的传统模式,将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全部下沉各村担任包村干部,与驻村干部“双核驱动”,在乡村一线搭建起“成长课堂”与“干事舞台”。
放下“架子”、沉下“身子”
这群年轻干部和驻村干部走村入户,用“家常话”宣传政策,在院坝恳谈会、田间走访中摸清村民的急难愁盼,解读医保报销、养老认证、惠农补贴、返乡创业等政策;收集灌溉水渠堵塞问题、房屋漏雨的修缮诉求,而后及时与村“两委”沟通,协调镇水利、农业、社保等部门,推进问题从“纸上诉求”变成“落地实事”。
发挥“新优势”,注入“新血液”
为破解了农特产品地域受限的困境,年轻干部充分发挥懂电脑、玩得转智能设备的优势,和驻村干部联手挖乡村资源,成功把邵阳县白三娘豆腐乳、塘田市镇花猪肉、手工零添加麦芽糖等农特产品搬上直播,推广给大众;他们还推动“街头叫卖”变“云端售货”,既让村集体经济增收,又帮村民找就业门路;更教村民用豆包、剪映学直播、做视频,助力大家拓宽增收路径,成了强村富民的关键力量。
同时,他们组织村两委强化党组织建设,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法子搞党员教育,对老党员送教上门,落实“开门教育”,激发党员带头干的劲头,让村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主心骨”,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褪去“书生气”、增添“乡土气”
年轻干部们始终保持“虚心学、主动干”的态度,在村口大树下听村民摆“龙门阵”,到田间地头帮农户干农活、拉家常、解难题。他们不仅向驻村干部学群众工作的“沟通技巧”,还向老村干部学乡村治理的“土办法”。那股不接地气的“书生气”,随着田埂上的脚印、灶房里的笑语、农具上的指纹淡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叫出村里某些看家狗的名字、记得老人的药匣子缺啥、聊起村务时嘴里蹦出的地道“土话”等知民情的“乡土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泥里水里长起来,与群众的距离,也早从“隔着田埂说话”变成了“挽着胳膊唠嗑”。
从“派下去”到“育起来”,从“干实事”到“促长效”,塘田市镇将进一步做好年轻干部包村工作,为塘田市镇的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书写“干部成长”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新篇章。
编辑:艾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