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从农家子到全国模范教师:林来建用一生回答 —— 乡村教育如何焐热每个孤独的童年

浏览:79519 次 发布时间:2025-09-18 17:35

本网江苏讯(通讯员 如教宣)2025 年教师节,当 “苏超” 让南通足球火遍全网时,这座城市里还有一份更动人的 “火”,藏在南黄海之滨的乡野间 —— 那是林来建用 33 年光阴,为农村孩子点燃的教育微光。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最要紧的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在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这句箴言成了林来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这所离县城 40 多公里的乡村学校,四周是望不到边的农田,校内 200 米长的香樟大道,见证了他从青涩教师到学校书记、校长的全部岁月,也记下了无数个藏着温度的瞬间。

天还没亮,校园里准会出现那个不算高大的身影:先去宿舍看寄宿生揉着眼睛起床,再到校门口等通学生背着书包赶来;傍晚送完最后一个孩子,又折回宿舍帮学生掖好被角。往往不到中午,他的运动步数就破了万 —— 不是在赶路,是在把 “家” 的牵挂,一步一步踩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心,是被一碗饭焐热的。” 每次说起投身乡村教育的初心,林来建总会想起初中时的雨雪天。那时家境贫寒的他,没法回家只能饿着肚子上课,班主任冯素梅总会笑着拉他去家里:“饭做多了,别浪费。” 冒着热气的饭菜,善意的谎言,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将来我也要像冯老师一样,守住家乡的孩子。”

1992 年,从如皋师范学校毕业的林来建,本该去小学任教,却阴差阳错回到了母校景安初中。站在熟悉的教室前,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着的求知光,他握紧课本的手沁出了汗:“我一定要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也能摸到和城市孩子一样暖的教育。”

初为人师的他只有中师学历,怕耽误孩子,便把办公室当成了家。夜深人静时,别人早已睡熟,他还在埋头啃书本,7 年里硬是拿下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大专和本科学历。他的课堂总能让学生 “舍不得走神”:用幽默的话讲透古文,引着经典故事拆解难点,枯燥的知识在他嘴里,变成了孩子们爱听的 “成长故事”。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念叨:“林老师不仅教我们读书,更让我们爱上了读书。”

这所寄宿制学校里,80% 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林来建常对老师们说:“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每天到办公室,他第一件事就是查 “生日表”—— 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食堂阿姨、看门大爷,当天生日的人,准能在电子屏上看到一句暖暖的祝福。有个孩子曾红着眼说:“以前没人记得我的生日,现在全校都祝我快乐,心里像揣了个小太阳。”

初一学生小文是孤儿,跟着独身叔叔过,家里穷得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林来建知道后,定期往小文家跑,送去生活费和新文具;叮嘱任课老师多给小文补补课,又忙着联系政府申请帮扶政策。三年里,他像爸爸一样陪着小文,帮这个自卑的孩子重新抬起了头。

2022 年,初二学生小亮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变得沉默自闭,甚至不想上学。林来建跟着班主任一次次上门家访,从一开始的 “话不投机”,到后来小亮愿意拉着他说心里话。当小亮以优异成绩考上如东高级中学时,林来建的手机里多了一张合影 —— 照片里,他和小亮紧紧握着的手,藏着比成绩更珍贵的信任。

对学校的教职工,他也像 “大家长” 一样贴心:老师家属生病,他立刻调整课务,帮忙联系医院;年轻老师评职称,他陪着熬夜改材料;磨公开课到深夜,他总能递上一杯热茶水。来自安徽阜阳的教师高宁宁说:“有林校长在,我们在乡村教书,心里特别踏实。”

农忙时,学校门口的水泥路晒满了小麦、大豆,家长们有怨言。林来建不恼,带着笑和村民商量:“路窄,孩子们上下学不安全,咱们换个地方晒,行不?” 村民们都愿意听他的:“林校长为孩子好,我们咋能不支持?” 他总说:“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得让整个乡土社会一起使劲。” 家访时,他跟老农聊节气里的育人道理;社区活动中,他请抗战老兵讲耙齿凌战役的故事;家长会上,他牵头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 在景安这 48 平方公里的 “大教室” 里,他让教育长出了 “乡土的根”。

2008 年,林来建顶着压力搞课改。“老师讲、学生听” 的课堂,让留守儿童越来越不自信,他偏要改出不一样的课堂。为了打消老师们的顾虑,他带着大家去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取经,回来后把研课当成日常:用相机拍下课堂细节,写出厚厚一叠课例分析,还搞 “一课两上”—— 同一个内容,两个班用不同方法教,结果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班级,成绩明显更好。

慢慢的,课堂变了样:6、7 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抛出问题,大家抢着发言,白板上写满奇思妙想;以前不敢举手的孩子,能站在讲台上当 “小老师”;内向的学生,也愿意跟同学分享想法。孩子们说:“现在上课像玩游戏,一点都不累!”

他还提炼出 “景行” 教学文化,开发了八大拓展课程:游学课带孩子走进田野,在田埂上学知识;创客课让孩子动手创新,近 3 年有 200 多人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营养课教孩子设计菜谱,学会照顾自己。这些课程,让乡村课堂有了 “灵气”,更让农村娃长了 “见识”。

如今,景安初中的教学质量稳居南通市前列,76% 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景行课堂” 成了品牌,全国 30 个省份的 9 万多人次来观摩,“景中模式” 被多地借鉴;学校拿下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被评为 “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林来建也成了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但他依然守在初三语文的讲台上。

走在香樟树下,他总会想起刚来时的样子:“树长高了,孩子们也长大了,真好。”52 岁的他,头发里藏了些银丝,却仍像 33 年前那样,把心拴在这所乡村学校里。

有人说,教师是 “摆渡人”,用自己的力量,把孩子渡向成功的彼岸。林来建就是南黄海之滨最执着的 “摆渡人”—— 他把根扎在乡村的土壤里,用爱焐热孤独的童年,用创新打破条件的局限,让无数农村娃相信:哪怕生在乡野,也能拥有奔向远方的力量。

他的故事,是千万乡村教师的缩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孩子最纯粹的爱。正是这份坚守与爱,让乡村教育有了温度,让更多孩子的梦想,能在乡野间悄悄发芽、慢慢长大。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从农家子到全国模范教师:林来建用一生回答 —— 乡村教育如何焐热每个孤独的童年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