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苏讯(通讯员 刘青)“这根竹篾要压得匀,收边时慢一点才平整。” 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益智残疾人之家的教室里,竹编老师的耐心指导声,与竹条穿梭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近日,由阳山镇残疾人联合会主办、锡西暖心公益服务社承办的 “非遗传承・指尖赋竹” 残疾人竹编技艺培训班圆满落幕。这场为期数日的培训,不仅让残疾人朋友掌握了一门非遗技艺,更让他们在指尖的劳作中重拾自信,编织出通往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课堂里:竹篾间藏着专注与热爱

走进培训课堂,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映入眼帘:学员们端坐桌前,目光紧紧锁定手中的竹篾,指尖时而翻飞、时而轻压,原本粗细不一的竹条,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变成了造型精巧的果篮、纹路雅致的竹灯,甚至是憨态可掬的动物造型手工艺品。
聋哑学员是坚炜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无法用语言交流的他,始终用专注的眼神追随老师的示范动作,遇到疑问便通过手势请教。当他将自己编织的竹篮递到老师面前时,细密平整的纹路、对称工整的造型,让老师忍不住连连点头称赞。“通过竹编,我找到了和世界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是坚炜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眼中闪烁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

从最初拿起竹篾时的生涩发抖,到熟练编织出完整作品,每位学员都在付出汗水。腿部残疾的盛晓英坦言,刚开始学习时,久坐让她的腿隐隐作痛,但看到手中的竹篾慢慢 “变” 出模样,便咬牙坚持了下来。“以前总觉得自己帮不上家里,是个负担。现在不一样了,我能亲手做出让人喜欢的东西,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作品里:藏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培训结业时,教室里摆满了学员们的成果:浅棕色的竹编果篮透着自然气息,挂着流苏的竹灯尽显古朴韵味,还有缀着小花的收纳盒,每一件作品都透着巧思与温度。这些作品的价值,早已超越了 “手工艺品” 本身 —— 它们是学员们克服困难的见证,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看这个小篮子,我编了三遍才满意。昨天我儿子看到,说‘妈妈你好厉害’,那一刻我眼泪都快下来了。” 盛晓英捧着自己的作品,语气里满是激动。她说,现在身边的朋友看到她的竹编,都来询问能不能购买,这让她萌生了 “靠竹编增加收入” 的想法:“以后不仅能照顾家,还能为家里添点补贴,生活终于有了新奔头。”
正如培训班老师所说:“竹篾有韧性,才能编出好作品;人生有韧性,才能活出精彩。这些学员用双手证明,身体的不便从来不是阻碍,只要有机会、肯努力,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培训背后:非遗传承与助残赋能的双向奔赴
这场竹编培训,并非简单的 “技能传授”。阳山镇残联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竹编这门非遗技艺,一方面是因为竹编入门难度适中,适合残疾人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非遗传承,让残疾人朋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社会归属感。
“我们不仅想让他们‘学得会’,更想让他们‘用得上’。” 该负责人介绍,后续残联还将联合公益组织,为学员们搭建作品展示与销售平台,比如通过社区市集、线上直播等方式,帮助他们将技艺转化为收入,真正实现 “授人以渔”。

结业仪式上,当学员们接过结业证书与自己的作品时,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那一根根纵横交错的竹篾,编织出的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残疾人朋友向阳而生的人生画卷;那沙沙作响的编织声,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之声,更是社会关爱与温暖的传递之声。而阳山镇残联这场充满温度的培训,也为 “助残赋能” 与 “非遗活化” 写下了生动的注脚,为社会的和谐共融增添了一抹明亮的 “竹韵” 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