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向“新”而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浏览:75970 次 发布时间:2025-07-17 14:10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当前,文旅行业不断涌动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以向“新”而行的姿态开发了多姿多彩全方位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打造了更多元的旅游业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开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向“新”而行,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引擎器,是打造文旅产业“风景”“新景”和“钱景”的动力阀。

一、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以“新”促“质”,以“质”促“创”,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当下,文旅行业爆火,促进消费的同时拉动了经济大幅度增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旅消费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文旅行业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创新,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和动能。

打造新环境,推动文旅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游客的增多无疑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强对文旅资源的保护,打造一个更加优质更加文明的旅游环境,是实现文旅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在景区的设施建设上,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环保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低碳发展;运用智能设备对景区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自然景观质量,打造绿色景观;运用大数据技术科学分析人流量,评估景区承载力,避免超负荷运行对环境造成破坏……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开发新产品,推动文旅行业特色化优势化发展。科技的发展使众多文创产品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消费者在使用和体验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新鲜感,进而了解到背后的文化故事。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将科技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比如洛阳博物馆授权发布《洛邑盛景》系列数字藏品,故宫出版社推出“APP+实体书”玩法的《谜宫》系列互动解谜游戏书,哈尔冰文创商店售卖“冰城四季AR冰箱贴”等,这些文创举措通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不仅打开和拓展文创产品销路,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创产品质量,挖掘和塑造了新的高质量发展优势。

培育新业态,推动文旅行业智慧化发展。目前,智慧旅游迅速兴起,文化旅游底蕴不断挖掘拓展,文旅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成必然趋势。西安大唐不夜城构建视觉化沉浸式夜游场景,用时代化现代化方式演绎盛唐文化;敦煌研究院打造“数字藏经洞”,让人们在线上体会敦煌壁画的魅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5G视觉化沉浸式展览,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魅力风貌……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冲击,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在游客的眼前,带给游客多维度高维度的旅游体验。

向“新”而行,文旅行业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以“新”促“质”,以“质”促“创”,形成更多更大的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强劲的活力和动力推动自身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新业态”“新市场”“新智慧”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

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当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文化和旅游业仍存在基础弱、范围窄、业态老、品牌少等短板,文旅产品还较为单一和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慢、规模小、转型升级难,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全县各级文化和旅游工作部门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目标,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新并举”促进南华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南华真正成为各地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抢占“康养+”“低空+”旅游新赛道,全力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快南华全域旅游“一核两带多点”业态布局,确保野生菌王国大酒店、镇南君悦酒店和餐饮美食街区投入使用,丰富野生菌交易中心片区田园观光、房车露营、康养美食、户外演艺等业态,以浓郁文化味、青春活力范、生活烟火气,高质量打造拓客引流核心引擎。启动凤山湖景区建设,抢占“康养+”“低空+”旅游新赛道,打造滇中康养旅游度假谷;推进哀牢山国家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布点。提升两旗海、德茂庄园等景区品质,推进风华雨露4A级景区创建,加快鹦鹉山、黑泥温泉等景区开发和罗家屯艺术村等点位建设,打造旅居重点点位5个、“康养+文旅”精品点位3个。丰富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力争文化旅游总产值突破45亿元。推进“两新”政策落实,开展多种形式促消活动,推广社会化办节新模式,打造节庆经济、夜间经济、康经济新场景,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2户以上,“批零住餐”销额和营业额增速居全州前5位。聚合网红主播引流,吸引年轻,返乡做主播、帮带货,让农产品“种得好”更“卖得火”,鼓励企业主动对接跨境电商平台,力争跨境电商实现零突破,电商交易额增长9%以上。加大外贸企业培育力度,扩大出口规模,新增出口备案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以“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为引领,推动“世界野生菌王国”文旅品牌建设,持续深化“野生菌王国·魅力南华”“生态美食城·温暖南华”“九府通衢地·活力南华”“创业福地·幸福南华”“旅游胜地·美丽南华”等新文旅IP引爆点,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举办好各种民俗民间文化节活动,在发展好野生菌经济、美食经济、物流经济、手工艺经济、服务业经济的同时,注重发展好文旅经济、农旅经济、彝绣经济和民宿经济等,建设独具南华特色的旅游新业态。

大力发展文旅市场主体,积极培育文旅龙头企业,着力激活文旅融合“新市场”。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持续做好拓展文化旅游市场各项工作。大力发展文旅市场主体,积极培育文旅龙头企业。做足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菌文化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文章,推动文旅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城到乡,多点开花,新建成秋葉田·稻田理想等7个旅游接待点位、半闲云舍等6家特色民宿,4个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两旗海3A级景区,雨露乡雨露村入选“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文旅新业态,彝绣从小作坊蝶变为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产值从2023年的8316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1.18亿元,绣娘月人均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南华文旅亮点频现,热气攀升,2024年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3天接待游客46.71万人次、超2023年同期10倍,2024年1至11月,全县接待游客324.51万人次,旅游总花费33.01亿元,州外游客占59.4%,首次超过州内游客,过夜游客停留时间从2023年的1.1天增加到2024年的2.3天,旅游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惠民增收的作用凸显,以文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支撑。以南华美好生活季统领重大文化艺术活动,持续办好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火把节、萝卜节、洋芋节、丰收节、“彝族舞蹈节·万人打跳季”、文化惠民文艺汇演等节会活动,打造烧烤街区、文化街区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文旅集市文化。进一步加大文旅线路开拓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文旅产品、彝绣产品、农特产品等的线上线下市场营销,积极开发一批卖得动、带得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和手工艺品,让游客在南华“吃住行”更舒心、“游购娱”更愉悦、“康养居”更持久、“组团游”经常来。

以创新思维引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文旅多元发展模式,奋力探索文旅融合“新智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一批最美文化空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龙川江流域综合保护与开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幅拓展生态共享和绿色发展空间。继南华段水生态治理取得群众公认的生态共享效果之后,接续推进沙桥段生态综合治理系统等工程,绿美河湖风景线不断拉长,龙川江山水田园美景陆续转化为增收愿景,“自然之星”有机蔬菜、“富裕”优质粳稻、食用菌种植等绿色产业增产增收。南华抓城市品质提升,抓城乡绿美建设,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提高了宜居宜业指数,还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特别是龙泉广场食光里、锦绣城、幸福枫景商业聚集、人气聚集,城区一环经济圈逐步形成,龙川镇灵官、罗家屯、雨露乡后甸、五街镇芹菜塘,依托生态资源及田园村庄美景,吃上了文旅融合发展“饭”。今后还要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点燃文旅产业引擎。面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新需求,以创新思维引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文旅多元发展模式已成必然趋势。要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打造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大数据+旅游”“人工智能+旅游”则助力旅游服务智能化和个性化。要勇于尝试新的营销方式和商业模式,可以打造文旅综合体,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美食”“文旅+娱乐”“文旅+康养”等多产融合发展模式,拓展丰富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要注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旅游理念,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共同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和旅游数字化专业人才,留住培养的专业人才,降低从业人员流动率,优化人才结构。

三、以文旅产业为支撑,聚焦业态融合延伸,把文旅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好文旅产业“三张牌”,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是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文旅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打好“三张牌”。

打好产业融合牌,单一变多元,平面变立体,让“文化+”发挥乘数效应。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要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打破传统文旅的局限,在守住历史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传承创新,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立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和本土优势文化资源,深挖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民俗文化、风情文化内涵,厘清脉络,借机造势、借力发展,以文旅产业为支撑,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创新旅游场景,展现当地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同时要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文化业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以及“行业产业+文旅”“文旅品牌+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将传统产品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和视觉符号,让“文化+”发挥乘数效应。要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实施“一村一特色”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以文化为载体,推出“非遗+旅游”“文创+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将各类资源串点成线,适时推出特色旅游路线,提升旅游的文化吸引力。

打好文旅标识牌,流量变“留量”,产业变业态,以“软实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要想长足发展,关键是要提升辨识度,打造个性化的文旅IP,持续擦亮文旅金字招牌。从山东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到甘肃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无不说明旅游目的地正向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转变,要摆脱无效的同质化竞争,就要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和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以“地理标志产品+文旅”出圈,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聚焦业态融合延伸,构建多元化宣传推广矩阵,借助各类演出活动、体育赛事、节日举办和项目推介,加大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软实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以短期爆火为契机,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完善商业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文旅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游客的旅游愉悦和旅游满意体验。

打好群众致富牌,常景变风景,新景变“钱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力和活力。文旅“热”,消费“兴”,产业“发”,群众“富”,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要把文旅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群众增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力和活力。人民群众是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源泉,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创造性,引导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文旅产业的设计者、运营者和参与者,做到“农享、农创、农聚、农养、农惠”,充分释放乡村内生动力。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群众主体性+利益共享性+增值收益惠及村民”发展模式,链接村民、集体、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冷链物流中心、电商孵化基地,推动农村土特产品变旅游商品,促进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变旅游项目,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确保文旅产业链增值收益惠及村民,让乡村文旅发展的红利真正落到农民群众手中,从而实现“风景变现”“新景产能”到“生态富民”“乡村振兴”的全面跃升。(中共南华县委党校  孙学祥)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向“新”而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