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欧阳修在《与十二侄》中写过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侄子想在任职地买些朱砂送给欧阳修,即便价格公道、用途正当,欧阳修也坚决拒绝,理由是“于官下宜守廉”。欧阳修还以“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的自白告诫侄子:身为地方长官,若自己或家人在辖区内购物,即便毫无私心,也难免引人猜疑,应尽量回避。这封短短数百字的家书,道破了一个深刻道理:为官者避“瓜田李下”之嫌,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守护家风、筑牢廉洁底线的关键。
现实中,许多“家族式腐败”的病灶,恰恰始于对“瓜田李下”的轻视。有的领导干部觉得“家人做点小生意不算啥”,默许其利用自己的职权影响揽工程;有的认为“帮亲戚找份工作是人之常情”,放任其在分管领域“特殊照顾”。这些看似“人情往来”的举动,实则模糊了公与私的边界,让家人在“温水煮青蛙”中逐渐丧失警惕。就像有的腐败分子在忏悔中说:“最初只是帮弟弟揽了个小项目,后来就收不住手了。”从“小嫌”不避到“大错”铸成,家风的堤坝往往就是这样一步步被冲垮的。反观欧阳修,他不仅自己避嫌,更在家书中以“不曾买一物”告诫侄子,用自身言行给家人立规矩,这种“防微杜渐”的家风教育,正是抵御腐败的无形屏障。
领导干部力避“瓜田李下”,首先要在家人面前立起“公私分明”的标尺。权力是公器,绝非家人谋利的工具。欧阳修拒买朱砂,核心就是守住“官所管”与“私所需”的界限。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如此:面对家人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请求,哪怕是“正常买卖”“合规办事”,也要多问一句“是否会引人猜疑”。家人想在分管区域经商,即便手续齐全,也应主动回避;亲友想通过自己打招呼办事情,即便符合政策,也当引导其按正常程序办理。这种“宁可不方便,也要避嫌疑”的坚守,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对家人的最大保护。
筑牢家风防火墙,还需把“避嫌”的意识转化为具体规矩。欧阳修在家书中对侄子的叮嘱,本质上是给家人定下行为底线。领导干部不妨借鉴这种智慧,与家人共同立下“三不”规矩:不插手自己分管工作,不利用自己名义办事,不接受管理对象馈赠。就像有的干部与家属签订“廉洁承诺书”,明确禁止家人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有的定期召开家庭“廉政小会”,通报典型案例、警醒风险隐患。这些具体的约束,能让“避嫌”从抽象原则变成日常习惯,让家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敬畏之心。
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以“身正”带动“家正”。欧阳修一生清廉,其家人也多谨守本分,正是因为他“其身正,不令而行”。今天的领导干部,若自身行得端、坐得正,家人自然会受到感染;若自己对“瓜田李下”不以为然,家人难免效仿越界。从拒绝一份土特产到婉拒一次特殊照顾,从主动报备家属从业情况到坚决抵制“裙带关系”,领导干部的每一次“避嫌”选择,都是对家风的生动塑造。
欧阳修拒买朱砂的故事,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本分的坚守。新时代领导干部当从中汲取智慧,少一分“不拘小节”的放纵,多一分“防微杜渐”的清醒;少一分“人情大于原则”的糊涂,多一分“公私泾渭分明”的坚定;坚持从日常小事做起,让“避嫌”成为家人共识,让廉洁成为家庭常态,如此,方能筑牢家风防腐坚不可摧之堤坝。(文/黄丹)
供稿:中共宜春市委组织部
责编: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