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要。当此关键转型期,如何以绿色低碳之笔,在时代画布上勾勒发展新图景,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破旧立新,勇闯转型之路。破除迷思,方明大道。过往曾一度将“发展”与“污染”无形捆绑,视粗放增长为唯一坦途,甚至错误地将环保等同于发展的对立面。回望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泰晤士河的“烟雾时代”,或昔日我们一些地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模式,无不以巨大环境成本换取有限增长,终致积重难返。当江苏壮士断腕关闭数千家高污染化工企业,当河北钢铁重镇压减产能谋求蜕变,正是以阵痛换取空间,以短痛置换长远。“黑色增长”之路已入穷巷,唯以壮士断腕之勇,方可为“绿色繁荣”开辟崭新天地。
科技赋能,激活创新活水。绿色新图景之壮美,必以创新科技为笔锋。低碳并非对工业文明的简单否定,而是借由科技创新,在更高层次上重构生产力。从宁德时代以革命性电池回收技术打通产业循环经脉,到光伏产业以不断刷新的光电转换效率点亮千家万户,再到“绿色智造”在工厂车间降本增效,无不印证: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绝非对立双峰,而是互促互荣的共生关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正是绿色科技驱动的深刻革命。当创新引擎全速驱动,低碳之笔方能挥洒出最富活力的发展线条。
制度筑基,凝聚发展合力。制度保障是绿色画卷的坚实底色。顶层设计精心擘画“1+N”政策体系,为全国一盘棋指明方向;碳交易市场稳健运行,让减排成效可量化、可交易,这只“看不见的绿手”正悄然引导资源配置优化。浙江安吉竹林深处,农民因竹林碳汇增收的案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市场路径——2023年,当地竹林碳汇每公顷储碳量较十年前提升约15%,农民来自竹林的收入显著增加。当制度理性与市场活力相融,低碳转型便从外在约束内化为发展自觉。
当黄河三角洲湿地重现鸢飞鱼跃,当塞罕坝林海续写绿色传奇,当敦煌戈壁上的“蓝色海洋”源源生电……绿色发展的画卷已在大江南北渐次铺展。未来已来,当以“绿色转型之笔”为时代利器,在历史长卷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壮阔山河——这既是美丽中国的最深底蕴,更是民族复兴最澎湃的绿色脉动。(文/艾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