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责任重于泰山。针对本轮强降雨,各地必须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细致入微的“绣花功夫”雕琢防汛方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熔铸于预案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而构筑起守护群众安全的铜墙铁壁。
居安思危,要筑牢“责任堤”,践行“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治理智慧。正如古人所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防汛工作,其魂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此非空泛口号,而应是预案流淌的血脉与行动践行的圭臬。预案的起点与归宿,必须始终聚焦于“人”,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脆弱群体的安危。生命至上,必须具象为预案中每一处针对弱势群体的精细关怀,从详尽的特殊人员台账建立,到“一对一”转移包保责任制的落实;从适配老年人、残疾人的避险路线与交通工具,到配备必要的医疗人员和药品保障。唯有将“人”,特别是将最需要帮助的人置于预案的圆心,预案才具备生命的温度与守护的力度。在每一次暴雨预警响起时,预案的每一个齿轮都应围绕“如何最有效保障所有群众安全”而精密运转,绝不允许任何一个生命在冰冷的预案疏漏中被洪流吞噬。
未雨绸缪,要筑牢“机制堤”,彰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行动哲学。防汛预案绝非纸上谈兵的文件,它必须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行动蓝图。然而现实中,某些预案或失之于“粗”,缺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险情的精准分级响应;或失之于“空”,对转移谁、何时转、怎么转、转去哪、如何保障等关键环节语焉不详,责任悬空;或失之于“僵”,未能根据实时雨情、水情、险情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必须下足“绣花功夫”,预案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对辖区风险隐患点地毯式排查与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明确“风险在哪里”;转移避险方案必须精确到户、落实到人,明确“谁该转移”;预警发布、指令传达、人员组织、交通保障、安置点管理等各环节必须无缝衔接、责任到岗到人,明确“如何高效转移”;对安置点的物资储备、卫生防疫、心理安抚等保障措施必须周全到位,明确“转移后如何生活”。预案的精度,就是生命的保险绳。它要求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反复推演、不断打磨,堵塞每一个可能的风险漏洞。
枕戈待旦,要筑牢“应急堤”,秉持“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底线思维。“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是防汛工作最宝贵的经验,也是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庄严承诺。它要求决策者克服麻痹思想与侥幸心理,以极限思维应对最不利情况,果断决策;要求基层执行者依托精密预案,在预警信息发出后,争分夺秒、不折不扣地组织群众转移,尤其要优先确保高风险区及脆弱人群的安全撤离。转移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仓皇行动,而是基于精准预警和周密预案的科学避险。气象、水文部门的精准预报是前提,基层组织的快速响应能力是关键,确保信息及时、清晰、有效地传递至每一位身处险境的群众。提前转移的坚决执行,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直接、最有力的践行。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警觉性和强大的执行力,跑在洪水前头,为生命赢得宝贵的避险空间。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我们要用精密智控替代粗放管理,以细致入微的“绣花功夫”取代大而化之的处理方式。只有将每个风险点化作预案中的坐标,将每位群众视为应急体系的关键节点,才能在惊涛骇浪中守护生命方舟,让防汛预案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定海神针”。
(中共扶余市委组织部 张人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