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能上能下”绝非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为干部队伍注入强劲动力、助推事业向前迈进的重要“助推器”。只有让这一“助推器”高效运转,才能让担当者有广阔舞台、懈怠者让出位置,奏响干部干事创业的最强音。
校准“上”的标尺,让担当者“轻装上阵”。“能者上”不是论资排辈的“熬年头”,而是对能力与担当的精准褒奖,这要求我们必须校准“上”的标尺。要破解“不敢用、识别不精准、任用形式单一”等问题,避免“唯资历论”“表面政绩导向”等偏差,让“上”的标准清晰具象。那些在攻坚一线敢啃“硬骨头”、改革前沿善闯“无人区”、民生领域能解“急难愁”的干部,不仅要及时发现启用,更要为他们配备荣誉表彰、职务晋升等精神激励“装备”,以及培训深造、资源倾斜等发展支持“燃料”。就像在乡村振兴中,那些扎根田间破解产业瓶颈的“实干家”,既要给他们合适的岗位,更要搭建广阔的平台,让“有为者有位”的导向转化为“更多人愿为”的动能,让担当者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轻装上阵”,释放“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的乘数效应,确保“上”的通道为担当者畅通无阻。
明确“下”的红线,让庸懒者“知难而退”。“下”的难点,往往在于“怎么下”“下得服”。若标准模糊、执行松软,“能下”就会沦为“纸老虎”。我们要深入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破解“下的标准模糊、执行松软、后续管理缺位”等难题,为“下”划明清晰的红线,杜绝“太平官”占岗“守摊子”“混日子”的现象。明确“下”的具体情形: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激化矛盾的、重大任务畏缩不前导致滞后的、触碰纪律红线的,必须坚决调整。同时,要避免“一调了之”,通过“一对一”帮带、针对性培训帮助干部认清问题——能力不足就补短板,担当缺失就强意识,让“下”成为“警醒”而非“终点”。以“鲶鱼”的搅动打破“铁交椅”的固化,倒逼庸懒者“知难而退”,促使干部主动作为。
畅通“循环”渠道,让队伍“活力澎湃”。“能上能下”的核心是“流动”,而非“固定”,畅通“上下”循环渠道,才能让干部队伍“活力澎湃”。要避免两种极端:既不能让“上”的干部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也不能让“下”的干部困在标签里“没盼头”。对在岗干部,建立“动态体检”机制,结合年度考核、专项督查,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通过谈心提醒、岗位调整防患于未然;对调整后的干部,跟踪观察其整改表现,只要真正改正、实绩突出,就该给机会重新挑担子。比如有的干部因在应急处置中经验不足被调整,经过基层历练后展现出统筹能力,这种“从下到上”的回归,恰恰证明了制度的生命力。只有让“上”者知进、“下”者知改,才能形成“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改好了再上”的良性循环,让整个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进状态,让“能上能下”这一“助推器”持续为事业发展提供动力。
用好“能上能下”这一“助推器”,说到底是树立一种导向:干部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是否始终握着“担当”的接力棒。当“有为”与“有位”精准对接,“无为”与“让位”刚性挂钩,必然能激励更多干部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成绩,助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文/黄丹)
供稿:江西省宜春市委组织部
责编: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