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的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跃升,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结果;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生存基础与发展空间,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注入价值灵魂与方向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奔赴”。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脱贫攻坚战中,“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不仅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更通过“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激发了内生动力,让“口袋富”与“脑袋富”同频共振。这些实践证明,只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先进的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精神文明的核心功能,正是通过构建共同的价值体系,为发展“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本质上是对“为何发展”“发展为了谁”的根本回答。物质升级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跃迁,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来都是“人”。精神文明通过塑造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激发奋斗意志,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物质生产的现实力量。
新中国成立7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但与此同时,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逐渐显现: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并存,“内卷”“躺平”等消极情绪蔓延,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加剧。这些现象背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正在于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到“共同富裕”的“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明确宣示,我们正在探索一条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更是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精神纽带。精神文明建设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感的、温暖的存在。它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追梦人的心田;更似火炬高擎,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并驱、共同发展,当“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我们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创造更多“中国奇迹”,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强大的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文/夏菁)
供稿:江西井冈山市委宣传部
责编:吴贵林
初审: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