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达到了新高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23年10月,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国企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国企宣传工作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文化思想在国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国企宣传工作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政治原则,将文化思想贯穿宣传工作全过程。通过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基层落实”三级责任体系,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舆情分析研判、阵地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在理论武装方面,要深化“第一议题”制度,建立“党委中心组领学-基层党组织研学-党员干部自学”三级学习体系。创新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模式,开发“云端课堂”、“微党课”等数字化学习平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建立“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成果转化”闭环机制,将学习成效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实际能力。
把握守正创新宣传,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立足新发展阶段,国企要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整合国企官网、内刊、新媒体矩阵等资源,打造“一核多元”传播体系。实施“精品内容工程”,聚焦国企社会责任、科技创新、先进典型人物故事等主题,推出系列深度报道和融媒产品。建立“中央厨房”式采编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在宣传创新上,要把握“时、度、效”原则。运用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建立“用户画像”系统,实现精准传播。创新“新闻+服务”、“新闻+文化”模式,开发互动 H5、短视频、VR全景等新媒体产品。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策划专题报道,提升国企品牌影响力。
深化文化强企战略,培育国企精神新内核。国企要肩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深入挖掘国企历史文化资源,提炼“红色基因+行业特色”的国企文化体系。建立“文化基因库”,编纂国企志、文化年鉴,打造“文化地标”。实施“文化赋能工程”,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服务提升等环节。在文化创新方面,要推动“三个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国企特点的文化产品;推动国企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打造“一企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融合,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立“文化创新基金”,鼓励基层单位开展文化创新实践。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锻造宣传工作生力军。人才是宣传工作的根本保障。实施“宣传骨干培养工程”,建立“导师带徒”、“轮岗锻炼”、“实践实训”等培养机制。开展“四力”专题培训,提升宣传干部政治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建立“人才储备库”,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宣传队伍。在激励机制上,要完善“考核评价-晋升发展-表彰奖励”体系。将宣传工作纳入国企绩效考核,设立“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开展“十佳通讯员”、“优秀文化工作者”评选活动,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线。国企要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建立“三审三校”制度,加强出版物、讲座论坛、新媒体账号等阵地管理。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监测-研判-处置-反馈”闭环流程。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月”活动,组织专项检查和应急演练。在责任落实方面,要强化“一岗双责”。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双重责任”,既抓业务工作又抓意识形态。建立“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边界。实施“一票否决”制,对意识形态工作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屹立于新的历史潮头,国企宣传工作要坚定不移地以文化思想为领航灯塔,时刻秉持“赶考”的清醒与坚毅。使文化自信化作熠熠生辉的火炬,照亮国企砥砺前行的征途,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征程中奏响新时代激昂澎湃的最强音。(谢蕴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