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时代洪流中,总有一些人以他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灯塔。今天,让我们走进彭名海,一位在和美乡村建设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杰出代表,聆听他的故事,感受那份源自内心的力量与光芒。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曾经的将台村,十年九旱,村里还非常贫穷,要吃没吃的,要穿没穿的,要喝没喝的,住的是破旧房、走的是泥土路,自然条件非常严酷,基础设施薄弱,人均收入仅仅只有几百元。
1995年冬,时任村党组织书记梁建民和镇上的干部找到了彭名海,让他来当村干部,当时的彭名海内心特别纠结和忐忑,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只要肯努力,自己的小日子会过得更好,若是当了村干部,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搞好自家的产业,更甚者能不能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当时他心里没底。
后来经过组织多次的劝说,彭名海坚定信心,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村干部生涯,作为一名党员,他是时时时刻刻干在前、冲锋在先,帮村里干好事、实事,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昔日的将台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4425元,贫困户共90户30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5%。当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有些村民一辈子没出过村。
水是当初制约村子发展的最大因素,当时村里有好多农户养羊,因缺水,不得不把羊便宜卖掉;村里有一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去引洮河水,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还是没有引过来,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喝一口甘甜的洮河水,这个愿望也是全体村民的愿望,老人在2013年的时候带着遗憾去世了。2014年,期盼已久的洮河水终于通了,在大家锣鼓喧天庆祝的时候,他的儿子端了一碗洮河水步行一公里,洒到了父亲的坟前,还了父亲的夙愿。
2014年春,将台村迎来了远方的“富亲戚”--新兴际华集团,彭名海带领支部班子抢抓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先后建成556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1处,文化活动广场1处,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剧场1座并配套了完善的运动设施,建成幼儿园和小学1处,为433户搬迁农户配套了天然气到户项目,建成完善的排水管网和处理量达150立方/天的污水处理站1处,实现了“五改”“四通”“三分离”目标。
曾经的将台村产业结构单一,广种薄收,各家各户都是“单打独斗”“二牛抬杠”自给自足的种植模式。2014年,彭名海号召大家发展设施种植,大家都不愿意种,也不愿意流转土地,他就自己带头种,刚开始他种植了4个塑料大棚,大概3亩左右的设施辣椒,一个棚的收入大概是1万元,总共收入了4万元。村民们看到“甜头后”,纷纷效仿,将台村的设施蔬菜面积也逐年增加。后来,他召集了村“两委”成员还有一些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在一起商量,把村内5家产业发展好的主体组织起来,连片规模打造,带动群众抱团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折股量化、带动分红等方式,增加了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截至目前,将台村的7232亩耕地,已流转4000余亩,通过“抱团”发展的模式,引进和培育天茂盛、海阔、沃土、田园等10家新型经营主体,建成蔬菜育苗大棚66座、花卉育苗塑料大棚104座,建成蔬菜基地1000亩、花卉育苗基地200亩,建成浅山区水肥一体化马铃薯种植基地2040亩,形成了以设施高效农业为主体、花卉育苗为支撑、种养结合为补充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群众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
彭名海常说:“我们在‘鼓’口袋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富’脑袋”。他积极争取项目,建起了占地面积1600平米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并动员党员群众捐赠农耕文化器物,全面展示全村历史变迁,引导村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留住乡愁和艰苦奋斗岁月。另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他经常给党员群众讲一些党的历史变迁,将党的政策等,引导党员群众感党恩、跟党走。
工作之余,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困难家庭,为他们带去关怀和慰问,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所忧所盼难题;为了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他带头编撰制订了《将台村村民公约》《将台村人居环境公约》等,并选聘出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2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和3名网格员参与新农村环境卫生、民生保障、矛盾调处、便民服务等日常管理,逐渐形成了“爱护环境,呵护社区”的良好新风尚。原来的农民变成了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上下班,正常作息、收入稳定;原来晚上六七点的时候,大多数农户还在地里干活,现在六七点的时候,有跳广场舞的、有打篮球的、有拉二胡的、有下象棋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了。
以前的将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彭名海提出由将台村全资成立宜润园物业管理公司,负责新农村物业维护运营管理、天然气站及蔬菜冷藏库的运营等,保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达到10万元以上右;此外,村集体还入股了天茂盛、海阔、齐馨苑等企业,通过“农投代持、产权到村、折股量化、村户受益”方式,村集体每年增收40万元,有效保障了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资金,真正让村“两委”有钱办事。
从以前的“二牛抬杠”发展到现在的机械耕作,实现了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从以前的农户单干到现在的合作社种植,由单纯的马铃薯、玉米种植向马铃薯制种、蔬菜种植等现代设施农业转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以前的靠天吃饭到现在的引水上山,扩大了水的利用率,由广种薄收向设施种植转变,发展立体农业,这一切的准变,都离不开彭名海书记辛勤的耕耘。
在他的努力下,将台村连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和美乡村、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抓党建促产业振兴示范村党组织、定西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个荣誉称号。
彭名海的故事,是关于梦想与实践,挑战与超越的生动诠释。在这快速变化的时代,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心怀梦想不忘初心,勇于探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他为将台村的发展谱写一曲曲无言的赞歌。(记者 金树栋 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