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年光阴流转,毛主席的思想光芒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的人生旅程,正是这永恒光芒的一个生动注脚。
四十九年前的九月,沈阳城秋雨绵绵,广播里传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整个城市顿时陷入无边的沉寂。当时还在读初中的我,手中的钢笔突然沉重得无法握紧,泪水模糊了视线。
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红旗之下,是唱着《东方红》长大的。家中姐弟七人,若在旧社会,这样的多子女家庭难免陷入贫困。然而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不仅健康长大,更是姊妹均成才——这一切,都得益于毛主席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 红色家脉,沐浴恩泽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沈阳,是地道的普通教师家庭子弟。我的叔叔于济舟.于志鹏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军人。我们家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两位叔叔早在建国前就投身革命洪流,穿上军装为民族解放而战。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转业后一位在南方出任县委书记,一位成为上海市环保局党委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父亲于兆千成为沈阳市的特级教师,他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四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他常教导我们:“是毛主席让教书匠成了受人尊重的先生,让穷人家的孩子都能走进课堂。”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我们姐弟七人无一辍学,都接受了良好教育。恢复高考后,我们姊妹4人更是有幸成为当代的大学生。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毛主席时代打下的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恩泽。
二、国企攻坚,使命在肩
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牢记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投身到拯救濒危企业的事业中。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辽宁省辽阳兰花岭铁矿因资源枯竭面临关闭,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矿企改制为辽阳顺锋钢铁有限公司。外商经营数年未见起色,企业彻底陷入停产状态:矿山停产,设备报废,工人全部放假待业。2006年11月,我在辽宁省领导和沈阳公安部门有关同志邀约下来到顺锋,出任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面对风雨飘摇的企业和近千名衣食堪忧的国企职工及其家属,我没有犹豫退缩。以我经营的沈阳富通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做担保,自筹资金一亿多元注入顺锋公司,使企业起死回生。使这个危在旦夕的矿山企业步入了良性循环。
三、心系工人,深情厚谊
我始终有一个理念:“企业家一定要心里装着工人”。
接管顺锋公司后,我把公司原有的800多名职工重新进行了安置,让他们的工作生活有了着落。我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补发工人被拖欠数年的工资,采购了大批的采矿设备,让沉睡多年的矿山重新苏醒。经过苦心经营,到2008年,企业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我把工人基础工资提高到当时辽阳地区最高的工资水平,同时规定下岗职工可随时回厂上班。我们还优先招录公司所在地农村被征地村民进厂工作,与厂职工同工同酬,收入有保障。厂里一位年老职工因腿疾多年不能下地行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企业停产多年,已经没有了医疗保障,自己又无钱医治。我了解情况后,当即决定自己出钱2万多元给这位职工做手术,用了最好的进口人造股骨头。手术成功后,这位老人终于重新站立了起来。
四、至暗时刻,坚信光明
正当企业和职工刚要过上好日子的时候,2010年12月,一场无妄之灾降临到我的头上。十多年前的辽宁正处于社会风气的低潮期,我被错误指控并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我始终坚信毛主席的教导:“要相信群众,相信党”。我坚信法律不会冤枉好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我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奋力抗争,坚持上诉,力证清白。经过顺锋公司广大职工的呼吁,多名人大代表提案质询,法律专家释法,司法和职能部门对我所有罪名反复甄别,最终解除了对我的羁押。负责起诉办理我案子的本溪市检察院,依法将扣押十年之久的货币资产、利息及两辆车返还了我,检方代表还向我鞠躬致歉。
五、拨云见日,情怀不改
得到平反后,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始终坚信政府不会冤枉好人、法律必定惩恶扬善。2021年2月,我和顺锋、富通公司几位员工一起来到本溪市检察院,为该院敬献上书“依法治理之尖兵,科学办案之表率”的锦旗。有朋友不解,认为对这些制造冤案的单位以德报怨不值得。但我认为,造成冤案的是个别贪官,而不是本溪检察院的现任班子。那些贪官已落马,本溪检察院也今非昔比,在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
多年的拼搏劳顿,特别是拘押生活的窘迫,使我罹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糖尿病和几近失明的眼疾。但这依然不能阻碍我关心企业和职工兄弟们,有时间就会到工人们中间走走聊聊,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们的所思所想。
六、不忘初心,传承精神
我的一生经历了诸多起伏,但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你有了钱,要想着为没有钱的人做事,让别人有钱,这才是你的财富”。这种价值观与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一脉相承。
2008年,我制定了“顺锋带动区域发展计划”,主要是在矿区范围内以解决职工住宿安居为基础,建设电机研发制造基地,吸收当地农民一起进行城镇化建设。这个规划把矿业、地产、科技项目聚集融合,为顺锋发展提供新动力。若不是受冤案影响,这个规划早已从蓝图变为现实,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所幸的是,去年八月,灯塔市政府召集顺锋公司的工人代表举行座谈会,肯定了顺锋公司转多为安的历史事实。并答应了解决职工的安居问题的诉求。
如今,每当我漫步在沈阳街头,看到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看到孩子们欢笑着走进校园,看到老人们安享晚年,我都会想起毛主席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为人民服务。”
七、精神永存,砥砺前行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信仰。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积累个人财富,而是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教导给了我力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壮志,支撑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我相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信念,也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回顾过去,我深深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没有毛主席领导的革命胜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机遇,也不可能有我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持正义的勇气。
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在于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始终为人民谋幸福。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璀璨光芒。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改变。
如今,当我站在顺锋公司充满生机的厂区,看着工人们脸上的笑容,听着机器的轰鸣声,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思想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指导我们前行的明灯;不仅仅是历史中的记忆,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炬。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凝聚着毛主席一生的追求,也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毛主席的精神之光代代相传,永放光芒。(于海洋)
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在沈阳某开发区任职,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企业经营领域,为沈阳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他成功地挽救“两家”召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展现出学术、商业与人文素养兼具的多元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