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文旅康养

吾心安处是吾乡——如何在家乡的泥土里扎牢人生的根?

浏览:79773 次 发布时间:2025-09-19 09:2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曾无数次在我心头回响。2023年,我收拾好行李,告别步履匆匆的城市生活,回到生养我的耿厂村,成为一名基层村干部。面对“值不值”的疑问,答案早已在脚下温热的泥土里——我选择回来,是为了扎下人生的根。那么,如何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真正扎牢根须? 从离乡求索到归乡扎根,我的实践与体悟,便在这条回归的路上。

从“逃离”到“回归”,乡愁是心底最亮的灯

年少时,我与众多农家子弟一样,渴望“逃离”农村。城市的霓虹仿佛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年轻的心。在常州,一份体面的工作,朝九晚五的节奏,构筑了外人眼中的安稳。然而,高强度运转带来的疲惫与疏离感,让城市的繁华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膜。记忆里老家宁静的小巷、质朴的乡邻、芬芳的田野……这些藏在记忆里的温热,在钢筋水泥的冰冷中愈发清晰。

去留挣扎之际,家乡村书记的一通电话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张书记言辞恳切:“小耿,村里发展正缺你这样有文化、有想法、有闯劲的年轻人!乡村振兴需要你们这股新鲜血液,家门永远敞开!”放下电话,思绪翻涌。恳切的话语,瞬间勾连起儿时邻里互助的温情、丰收时节同庆的热闹,对比城市的疏离,那份浓厚的人情味,成了照亮归途的灯。

深思熟虑后,我回到了耿厂村。

归来,是熟悉,更是陌生。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可走在路上,碰到的却多是老人、妇女与孩童,鲜少有年轻人的身影。张书记带我走在村道上,手指前方,描绘着蓝图:“咱村生态好、底蕴深,现在最缺的就是你们这股‘活水’啊,回来带着乡亲们一起干!”那一刻,我紧握双手,暗下决心:定要在这片土地上,踏踏实实做点事,让家乡变个样。

父亲常言:“树高千尺不忘根。”回来后,我才真正读懂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的价值,不在站得多高,而在根扎多深。初心如种,唯有故土,是它生长的沃土。

从“书斋”到“田埂”,泥土丈量成长深度

初回村时热情似火,很快在现实中碰了壁。入户宣讲政策,“高大上”的词汇换来茫然的眼神;走访困难户,老人紧拉我的手问:“孩子,能帮我把低保办下来不?”我恍然:光有书本知识和热情,远远不够。乡村这本大书,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阅读。

于是,我脱下皮鞋,换上胶靴,白天,我跟着书记走村串户,在田埂地头,蹲下来和老乡唠家常、听心声;夜晚,在村部的灯光下,我反复研读文件,琢磨如何把政策“翻译”成乡亲们听得懂的大白话。渐渐地,一声声带着距离感的“大学生”,悄然变成了亲切的“小耿主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诚不欺我。

真正的考验,发生在2023年10月。村里启动土地二轮延包,这本是惠民的好事,却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掀起波澜。我刚宣读完政策,老王叔就拍案而起,声音洪亮:“我家五口人,凭啥和老张家三口人分一样的地?”会场瞬间像炸开了锅。我站在台上,准备好的说辞堵在喉咙,手心全是汗,脑中一片空白。

“大家静一静!”书记接过话筒,“当年分田到户,小耿父亲可是咱村第一个在承包合同上按手印的!就是因为信村里‘尺子量到哪,公道就到哪’。”这话像枚钉子,钉在我心里。是啊,“一碗水端平”,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

随后一月,我们踏遍全村每一块田地。白天,顶着日头在田间定位、测量;夜晚,在村部挑灯夜战,核对台账、录入数据。最难忘的是丈量七组地块时突降暴雨,为了保护测量仪器,我们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裤腿糊满了泥浆,冷得直打哆嗦。村民李婶心疼,硬拉我们去喝姜汤:“快,趁热喝了!讲政策要紧,身子骨更要紧呐!”那碗姜汤的暖意,从喉头直抵心窝。

最终,我们创新推行“阳光三公开”:地块测量数据公开、人口信息公示、分配方案全程透明,完成了全村820户的资料审核上传。当延包合同签完,老王特意找到我:“小耿主任,上次是我不对,你们在理!这尺子,量得公平!”

土地是农家的命根,政策是干部的标尺。唯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心沉下去,身子扑下去,公平正义才能在田间地头扎根。这段“泥腿子”经历让我刻骨铭心: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成长无捷径,唯有双脚入泥,方读懂大地心跳,在泥土里扎下根须。

从“孤勇”到“同路”,心灯点亮万家灯火

2025年初春,组织调整我到邻村王厂村工作。虽与耿厂村仅几里之隔,却陌生得像换了天地。第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自我介绍刚完,后排便嘀咕:“又来个镀金的,待不了半年准跑。”

真正尝到“外来户”滋味的,是调解张、吴两家宅基地纠纷。张老汉脖子一梗,语气生硬:“耿厂来的懂啥?王厂的事不用外人管!”吴家媳妇更干脆,把调解书一扔:“你们当官的就会和稀泥!”场面一度僵持不下。

那夜,我在村委翻阅陈年地籍档案直至深夜。想起《孟子》里那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忽然灵光一闪:解铃还须系铃人,何不请两家老长辈出面?翌日,我冒雨拜访村中德高望重的王老爷子,老人正编竹筐,听明来意,递过一个新筐:“后生,在咱村办事得像编筐,得顺着篾子的性子来,劲儿大了小了都不行。”

两天后,在王老爷子家门口那棵见证岁月的老银杏树下,一场特别的“圆桌会”开始了。当王老爷子用烟袋杆画出两家祖辈约定的界线时,张老汉眼眶泛红:“这是我爹当年划的道道啊…”如今,那棵银杏树成了村里的“和解地标”。

镜中的自己,皮肤黝黑,体格结实。听着称呼从“那个耿厂调来的”变成“咱王厂的小耿”,这份沉甸甸的认同,胜过任何嘉奖。 陶行知先生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不过是播下几粒为民办事的种子,乡亲们却馈我以整片麦浪的温暖。乡村振兴路长,心系群众,便有无穷力量。信念如灯,照己亦暖人。

如今,走在王厂村的田野上,党员带头试种的红辣椒长势喜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们利用“小块连片+轮茬套种”模式精心侍弄着绿花菜、青菜苔、甜豌豆,往昔沉寂的村庄里,渐渐充盈着欢声笑语。我深深领悟到: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前行,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奔赴。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众志成城,便能撼动山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当漫步在田埂,望见绿野如茵,感受着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所有的付出与选择,便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故乡的泥土或许不够肥沃,但只要将心沉入其中,像种子般耐心等待,像根须般默默汲取,它终将以最深沉的力量,支撑起生命的枝繁叶茂,回报以最质朴也最动人的芬芳——这,便是在家乡泥土里扎牢人生之根的答案。

讲述者:耿凯,33岁,籍贯江苏泰兴,现任泰兴市分界镇王厂村副村级干部。曾先后获评泰兴市“优秀共产党员”、泰兴市农产品食品“优秀检验员”等荣誉称号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吾心安处是吾乡——如何在家乡的泥土里扎牢人生的根?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