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和重要引擎,不断加强头雁、强雁、雏雁“三类人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锻造“头雁人才”,在领航带富中聚势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着力实施“头雁工程”,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多渠道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依托优质涉农高校,开展一个月集中授课、 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省内外考察互访、 一名导师长期帮扶指导的“4个一”培育模式,采用课堂讲授、网上自学、调研实践、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分专业(产业)对“头雁”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育。并与本级18名特聘农技员签订科技服务协议,让各领域优秀高端人才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把脉寻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培优“强雁人才”,在引育并重中厚植沃土,筑牢乡村发展“硬根基”。开展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累计高素质农民438人,完成本职工作学历教育中专班招生64人;推荐省级乡村振兴指导师2人,吉林省优秀高素质农民画册1人,推荐参加吉林省农广校组织的农机手培训9人,推荐吉林省阳光办公室组织的吉林省高素质农民精英班3人。举办疫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3期864人次、村级动物防疫员2期768人次、规模养殖场防疫员培训1期96人次。为提高我市肉牛养殖及疫病防治能力水平,加强肉牛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畜牧业促进发展服务中心开展了家畜饲养员、家畜繁殖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储备“雏雁人才”,在严格选拔中墩苗历练,汇聚乡村建设“新动能”。坚持面向实践、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域外,将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现任村“两委”干部等五类重点人群,全部纳入选拔视野。向全市17个乡镇统一发布公告,各村召开动员大会,将选拔目的、方式及条件等向本村党员群众公布,按照个人自荐一批、群众推荐一批、村党组织举荐一批的方式,将最广泛的人才纳入后备力量“预备队”。并安排后备干部积极参与防火巡逻、信访维稳、产业发展、防汛救灾等工作,增强工作认知及群众认可度,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后备干部综合素质。(史霖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