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抓地方建设,财政资金是保障。资金用在哪里、怎么用,直接关系高质量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对此,马克思早有过精辟论述:“刺刀碰上尖锐的经济问题,也会像软绵绵的灯芯一样。”问题是,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在足额兜牢“三保”前提下,有限的发展资金在某方面投多了,其他方面势必减少,而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投入的地方又有很多。
资金支出投向,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对经济发展标准的摆位问题。曾经在部队有个“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保证士兵吃鸡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证士兵更好地投手榴弹,战场上手榴弹投得好,那天天吃鸡蛋才发挥了作用。如果鸡蛋天天吃,一旦发生战争,手榴弹却投不出去,那吃鸡蛋的初衷就落了空。”这是一个战斗力标准与生活标准的摆位问题。以此类推,我们同样还可以想到经济发展、地方建设标准与安全标准、考核标准、任务标准、检查标准、政绩标准等摆位问题。一旦摆位错了,标准就会乱;标准一乱,经济建设就成了抓瞎,有限的财力物力就会投向那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如此,无异于舍本求末,不仅让宝贵的财政资金打了水漂,更会造成经济发展与地方建设质效的下降,出现“不当处若奢靡千万,该用时必捉襟见肘”。
经济建设、地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玄妙和复杂,说到底就是“怎么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发展标准置于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树立在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前提下,一切为有效发展而投入的支出导向。在分配财政资金这块“蛋糕”时,必须准确拿捏“下刀”的尺寸,哪些该分、哪些不该分,哪些分多点、哪些分少点,一切用发展钢尺来取舍衡量,确保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要通过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经常晒一晒账单、算一算绩效、查一查漏洞、紧一紧制度,及时把有限的财政发展资金用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紧要处,切实把财政支出保障蕴含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湖南省隆回县财政局 隆文武 陈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