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在中国西部的干旱山区,农民的主导产业大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可面对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遇到旱灾、冻灾、雹灾等不可逆的自然灾害,农业的脆弱性不言而喻,农民依靠产业增收不得不另寻出路。
4月29日,记者走进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洪德镇的耿塬畔村庄子峁,来村里旅游的游客和小朋友们不少,这是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在庄子峁,一场热闹的场景……
据了解到,耿塬畔村庄子峁22户群众组成的庄头,在逆境中探索,在村庄能人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23年在环县遭遇大旱、雹灾等多重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的情况下,他们22户群众依靠文旅发展,引流游客到庄子峁旅游体验,并同步销售农庄“土特产”,使全庄22户群众的农民人均收入从2022年末的1.4万元增加到2023年底的2.1万元,其中60%来自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
庄子峁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在能人带动下,探索出了“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户户直播、抱团发展”的农文旅融合模式,让全庄群众在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上有“乡愁产业”,并能抱团发展,让山区无人问津的“土特产”瞬间飞出山沟沟,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庄子峁发展模式被确定为庆阳市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首个示范村,在全市学习推广。
大山深处能带动群众走乡村振兴致富之路,能有如此一片繁景,让我们一起去探索……
探索一:农庄能人带头,引领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呈现农民单家独户过日子的“小农经济”格局,在上世纪末,农民主要以种粮维持生计,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机械的大量使用,农民经济压力的增加等多重因素,农村出现了外出务工的热潮,土地的农业增值空间很难拓展。
和环县大多山区村庄一样,庄子峁位居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洪德镇耿塬畔村的一个山梁上,多年来,农民大都以“种植+养殖+务工”脱贫增收,但后劲不足。面对这一窘境,在外经商的庄子峁能人杨清艳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活力,如何让单家独户的经营抱团发展?
庄子峁能人杨清艳在接受记者采访讲,她的想法于2019年付出了行动——联合农庄20多户群众,发展传统农家手艺,通过“旅游内销+网络外销”的手段,延伸产业链,让农产品在当地成增值;同时,在农庄建设一些能吸引游客、能让市民参与的乡愁活动和乡愁产品,以促活农庄体验式旅游。
思路决定出路。杨清艳的想法得到了农庄部分群众的认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刘海琴重操起了酿制手工酱油的手艺;杨志平夫妻开始了散养土鸡,并酿制黄酒;杨满彦提供了自家的6亩土地,作为共享菜园;杨志熙种植辣椒,并用传统石磨碾细销售……
农产品怎么卖出去,是杨清艳首要考虑的问题。她一方面开通新媒体直播,发动朋友圈宣传推介,另一方面,她严格把控产品质量,自己购买农庄产品,让客户先尝后买,逐步扩大产品知晓率和质量信誉度。
引得游客来,仅靠几样农产品肯定不行。“游客进入乡村农庄,买东西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要有体验感,要么游玩、要么体验农村生活、要么寻找一点乡愁。”杨清艳把这些想法和农庄20多户乡亲商议后,决定建设乡愁博物馆、共享菜园、儿童游乐园,并栽植一些特色花卉,装饰一些雕塑造型等,“有了这些,不论是采风游、体验游,还是寻味游、乡愁游,来了至少能有一些感触。”杨清艳表示。
说干就干。杨清艳自筹资金,建设博物馆、游乐园,并动员农庄乡亲筹工筹劳,栽植花卉、苗木,清扫环境卫生等。
两年时间,庄子峁变样了。走进庄子峁,公路两旁鲜花飘香,乡愁博物馆陈列整齐,各种特色种植、养殖初现规模,各种传统手工艺逐渐成为县内外游客的青睐。
庄子峁生态农庄现已成功创建为甘肃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甘肃省“乡村网红”培育计划示范点、庆阳市“村村播”示范基地,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农庄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260万元,农户人均收入超过2.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3%,带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做农庄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户单家独户的经营思维转变过来,抱团发展。”杨清艳在建农庄之初就这样想。为此,她首先成立了产业合作社,确定了“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探索集生态旅游,绿色采摘,特色产业,休闲康养融合发展的落后山区乡村振兴模式。
探索二:农户当主人,探索抱团发展
“抱团发展,首先要改变乡亲们的思维。”杨清艳最初从农庄的环境卫生治理开始,把20多户群众聚起来。“谁家的猪舍要改建,谁家的厕所要挪移,谁家的卫生习惯要改进,公共区域的卫生要大家义务清扫……”杨清艳表示,起初动员做这些工作,乡亲们还有些抵触,可落实了两三户之后,乡亲们都相互学习开了,看谁家的卫生好。
在农庄,虽然只有20多户,可曾一度还有一些邻里矛盾、婆媳矛盾、家庭矛盾等不和谐因素,杨清艳想了一个三全其美的招——组织农庄妇女,组建“村花团队”,以舞蹈、秧歌等多种形式,代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自媒体拍摄推送,“一方面宣传了农庄产品,另一方面让邻里群众聚在一起玩起来,同时还提振了乡亲们的自信心。”
“我们这劳动了大半辈子,胳膊都伸不直,起初还害羞地不敢出场,可第一次发出去有很多好评之后,我们就过了心理关。”年近六旬的耿过让说。
群众抱团了,产业就好发展了。在农庄合作社的引领指导下,9户群众发展农家酱油产业,3户群众开起了农家饭馆,2户群众发展规模黑山羊养殖,1户群众散养土鸡,并做农家黄酒,1户群众做农家醋,1户群众做农家干辣椒面……“凡是农户自己种植、养殖生产的农家产品,只要质量合格,都可以卖出去。”农庄管委会成员杨志熙表示,“农村人看起来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城里人认为是最绿色无公害的东西,现在都可以换成收入。”
收入增加是群众抱团的动力源。一户户群众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上十万元的收入,带动了农庄和谐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各种农产品摆进了农庄的积分超市,村民杨志熙当起了义务“管家”,不仅做向导、讲解,还组织群众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村民杨志太因年纪已高,7亩土地无偿提供给农庄作为绿色采摘园,村民杨满新将自家的打谷场无偿提供给农庄建设了儿童游乐园……
探索三:“土特产”唤醒乡愁,长足发展
杨清艳发展庄子峁生态农庄,最初的定位是让环县县城和周边的市民来体验,把庄子峁的“土特产”销售给县城市民和外地的环县人,目的就是以乡愁勾起回忆。再让全国各地的环县人向外推广。
三年来,共绿化荒山320亩,先后栽植油松、雪松、云杉、红花槐、龙爪槐、银杏、胡杨、山楂、海棠、李广杏、红梅杏、文冠果、五角枫、白蜡等30余种树木2万余棵,在道路、庭院新植四季玫瑰、蔷薇、月季、锦带、大丽花等10余类花卉苗木3万余株,新置田园景观12处。新修到户油路5.1公里,新砌沿路护坡3.6千米,石板铺设田间采摘路1.8千米。目前养殖黑山羊620只、瘦肉型猪30头、土鸡560只、土蜂33箱、“共享菜园”4000平方米。配套新建100方集雨窖20口、厕所12处、购置垃圾箱51个、消毒橱柜1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6盏、净水机11台。村容村貌变美了,但他们尽力保存了村庄的原生风貌,留住了乡愁元素。
三年多的发展,庄子峁生态农庄的游客日渐增多,外地游客的比例也明显提升。“我们一方面是旅游,另一方面,想在这里寻找一点乡愁。”一位来自兰州的60多岁的杨先生表示,“农耕民俗文化展示馆和乡村记忆馆里陈列的各种物件,都是自己小时候用过的,透过每一件物件,都能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很多个故事。”
为了让更多的外地游子更好地感受乡愁,杨清艳将农庄原生态手工产品的制作工艺拍摄通过自媒体发布,同时,还开发了许多乡愁产品,通过快递邮寄到全国各地,农家油饼和黄米粘糕就是其中之一。
高毓琴和丈夫多年在外务工,农庄发展起来之后,自主返乡想依靠农庄致富,正在她苦于没有啥可卖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清艳发现她的农家油饼做得很好,便随手发了朋友圈,引来许多外地客人的赞许,她动员高毓琴专门做农家油饼,起初一月收入两三千元,到后来月收入上万元,还有一些当地红白事上门订单。“大多是外地的环县人订单,他们重点吃的是乡愁和记忆。”高毓琴说。
不仅是外地游客。在当地县城的一些游客也经常利用休假、周末等组团来农庄体验,让孩子们到田地里种植、锄草、采摘,再在农庄吃一顿地道的农家柴火饭,让孩子们拉一拉奶奶辈的风箱,添一把农家的大锅柴火,不仅是一种乡愁记忆,也是教育引导孩子的一种方式。
如今,农庄已经建成了蜂蜜庄园、农家手工酱醋、石磨面粉、石碾辣子、糜子黄酒、手工织箩等6个小作坊;陇东羯羊、农家散养鸡、瘦肉型苏太猪等3个养殖中心;无公害蔬菜园、商用百合、珍稀花卉树木植物园、核桃、早中晚熟桃采摘园等3个产业基地。同时,配套建成农耕民俗文化展示馆、乡村记忆馆、九德书苑、儿童乐园、灯光球场、多功能培训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和烧烤啤酒广场、特色农家乐、窑洞民宿等食宿服务设施,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乡村旅游产业链。
“农庄还将持续开发多种乡愁农产品,做优各种农村体验设施,供各地游客体验。”杨清艳表示,“在庄子峁生态农庄品牌的带动下,农庄将辐射带动全县有意愿的农户加盟,代销他们的特色产品。”
如今的庄子峁,已打破了传统单一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格局,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群众增收“受制于天”的无奈逐渐被“破天而行、融合发展”所取代,“既使天公不作美,也有人智人力获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收入。”
庄子峁发展势头变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外界群众对庄子峁的评价更不一样了。近两年,长期在外务工的杨志明和高毓琴、杨志平和魏小霞两对夫妻返乡发展农庄产业;农庄有产业的农户都开起了新媒体直播,推销农庄产品,直播已经成了农户的新农活。在发展的带动下,农庄的杨志春、杨志清,杨鲜文,杨鲜春4名大龄青年也找了对象,成了家立了业。
通过庄子峁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一个庄头的发展,能人引领是关键。乡村振兴,谁来引导、谁来组织、谁来发动,谁来参与,是振兴成败的关键。庄子峁如果没有杨清艳这样一位有想法、有担当、敢说敢干的女强人,这里的农户也和其他村庄一样,继续延续着“种植+养殖+务工”的单一产业格局,“土特产”也不会贴上“乡愁”标签,走向全国各地。
启示二:产业要强,抱团才能取暖。庄子峁的发展,根本是在能人的引领下,让22户群众的到了“实惠”,群众相信党委政府、相信牵头人,以前的矛盾消除了,干事的人心齐了,参与的人多了,发展的信心足了。在杨清艳的引领下,三年时间,群众在务农的同时,“额外收入”要远超过“份内收入”,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庄子峁22户群众抱团齐心发展,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启示三:带有“乡愁”的“土特产”才能持久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愁文化已经成为在外创业者和当地群众教育孩子的“必修课”,把乡愁融入农业、文化、旅游的各个环节,也是当今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技法”,如何能让贴上“乡愁”标签的“土特产”增值,庄子峁探索并实践着。他们不仅生产产品,并把生产产品的各个细节,借助当今短视频录制后广泛传播,不仅激活了“土特产”的价值,更拓宽了“土特产”的销路,让群众在乡愁延续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