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苏讯(通讯员 陈澄)学期末,通师二附幼儿园一场“全展式观摩 + 沉浸式研讨”的主题环境评比教研活动引发关注。老师们以“幼儿经验锚点、年龄特征适配、学习轨迹可视化、深度学习触发”四大黄金法则为标尺,让教室墙面从静态装饰蜕变为会“说话”的课程载体,上演了一场“”环境即教材的教育实验。
一、从生活切片到经验生长:环境是孩子的“第二本教科书”
小班《我爱我家》:把寒假叠衣服、给爷爷洗脚等生活场景搬进教室,让幼儿在“家庭角”延续生活经验,面团操作台旁还贴着孩子们擀面皮的童趣记录。
中班《南通好家园》:用亲子调查的家乡见闻打造“活地图”,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刮浆刀、染缸模型旁,孩子们用稚拙画笔记录“南通话童谣”和脆饼制作流程。
大班《相约春天》:将自然观察转化为探究现场,“气温统计图”动态记录春日升温曲线,风筝区贴着“为什么自制风筝飞不起来”的儿童式提问。

二、年龄阶梯式环境设计:让三岁到六岁都找到“成长适配区
小班感官乐园:图像化的“驱蚊手环制作步骤图”搭配触感材料包,帮助低龄幼儿通过触摸认知夏季防护。
中班逻辑工坊:“乘地铁游南通”主题中,孩子们用磁性贴还原站台路线,衍生出“票价与站数关系”的数学探究。
大班问题工场:“探秘花朵”墙面呈现从“花瓣数量统计”到“木本 、草本植物分类”的跨学科思维链,甚至延伸出“蜜蜂生长周期”的科学图谱。

三、学习过程可视化:墙面是思维的“动态录像带”
在大班“春日探索”区,“问题树”从“为什么种子水培发芽更快”延伸出实验记录册,孩子们用照片 + 符号记录换水频率与根须生长关系;消防演练墙面用漫画分镜展示“湿毛巾捂口鼻”等逃生步骤,连“不能坐电梯”的警示都配有幼儿自绘的禁止符号。

四、从环境支点到思维跃迁:这里的课程会“自我生长”
中班“桥梁探秘”主题中,孩子们测量南通六桥长度后,自发在建构区用积木还原 176 米长的友谊桥;大班“影子游戏”从踩影子体验升级为“光的折射实验”,纸巾色谱攀爬实验的照片旁,贴着孩子们用箭头标注的“颜色爬升密码”。

这场环境革命印证了一个教育真相:当墙面会提问、材料会互动、空间会生长,孩子们自然会从“被动观察者”变身为“主动探索家”。正如园长在研讨中提到:“最好的教育环境,是让每个角落都藏着孩子发现世界的’启动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