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退伍不褪色 “杏”福路上的引路人

浏览:78860 次 发布时间:2025-07-10 16:51

本网四川达州讯(杜靖宇 观理 报道)在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兵支书”梁军正书写着退伍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斗生活过的红色热土,如今,梁军带着军旅淬炼的坚毅,依托红色底蕴与绿色生态,引领村民踏上“杏”福致富路,让退役军人的担当在乡土绽放光芒。

军旅熔炉淬钢骨,归乡敢挑振兴担

2013年,梁军响应号召投身军营。五年军旅,艰苦训练与纪律锤炼,将他打磨成坚毅果敢的军人——体魄强壮了,雷厉风行、担当使命的作风也刻进骨髓。2018年退伍归乡,望着杏树村薄弱的基础设施、滞后的传统农业,以及乡亲们微薄的收入,梁军心中燃起热火:“部队教会我攻坚,家乡振兴,我要当好‘突击手’!” 这片曾见证红军战斗的土地,如今等着新一代“战士”破局。

产业破局:红土育“金杏”,敢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破观念:从“不敢种”到“抢着种”。初回村时,杏树村产业薄弱,村民守着薄田种传统作物。梁支书深知,要致富先改思路。可推广杏树种植,第一关就是打破质疑。“咱当过兵的,带头冲锋!” 他会同村支两委先动员亲人,在自家地试种 “巴山红杏”,还请来农业专家手把手指导。为让村民眼见为实,组织代表赴周边杏产业村参观——金灿灿的杏果、果农数钱的笑,让疑虑开始消融。

有位老村民起初坚决反对:“祖祖辈辈种玉米,换杏树赔了咋办?” 梁支书协同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用部队 “攻坚” 劲儿磨:“我家先种了3亩,赔了算我的!您要是信我们,就跟我们干!” 老村民最终被打动,成了首批 “战友”。如今,说起这事,老村民总笑:“这‘兵支书’,跟当年红军做群众工作一样执着!”

强根基:科技赋能,产业上规模。打消顾虑只是开始,深知 “产业要长远,科技是底气”。他牵头成立 “宣汉县杏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进 “村集体 + 农户 + 合作社” 模式,统一供苗、技术、管理。为提质增产,频繁对接科研机构,引进优良品种,还定期请专家办培训班——村民从 “凭经验种” 到 “跟着技术种”。

连续两年,杏树遭遇倒春寒,多亏合作社提前组织防冻培训,损失降到最低。村民们服了:“跟着梁支书,心里有底!” 如今,杏树村 “巴山红杏” 种了1200余亩,年产量超10万余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成了村民的 “金果子”。

农旅融合:红色为魂,绘就“杏”福新景

红色赋能:让革命遗址“活”起来。杏树村是红九军战斗过的地方,深知红色资源是 “宝藏”。他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把 “红九军司令部旧址” 等打造成 “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还组织村民学红色故事、当讲解员。“以前只知道咱村有红军故事,现在能讲给游客听!” 村民老付成了红色讲解员,每次讲起红九军阻击战,眼里闪着光。“行走的红色党课” 让游客纷至沓来,红色精神也在村民传承中 “活” 了。

红绿融合:四季有景,全年增收。守着红色底蕴与绿色杏林,梁支书探索 “红色 +” 农旅路。春季,办 “杏花节”,游客赏红杏花海、听红色故事;夏季,搞采摘游,边摘 “巴山红杏” 边体验红军长征模拟路线;秋冬,推出 “红色研学 + 民俗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 “春赏花、夏摘果、秋研学、冬品宴”。

村民王大姐开起农家乐,旺季月入过万:“以前守着土地穷,现在游客上门,日子红火!” 农旅融合不仅富了口袋,还让红色基因、绿色生态,成了杏树村的 “金字招牌”。

品牌深耕:“杏红巴山”,走出致富新途

塑品牌:从“种得好”到“卖得响”。产业要长远,品牌是关键。梁支书推动注册 “杏红巴山” 商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让 “巴山红杏” 有了 “身份证”。他带着合作社跑市场、参展销,线下拓采摘、批发渠道,线上搞电商直播、短视频带货——曾经 “养在深山” 的红杏,如今 “飞” 向全国。一场直播能卖数千斤,外地客商主动联系收购,梁支书笑着说:“咱的杏,凭品质‘圈粉’!”

延链条:深加工让“杏”价值翻倍。红杏不便久存?梁支书早想好了 “深加工” 招。他引入技术做杏干、杏脯,研发 “杏红巴山果酒”,让附加值飙升。村民们感慨:“以前只卖鲜果,现在‘吃干榨尽’,收入翻番!”
同时,他推动与高校合作,优化品种、升级技术,让 “科技 + 品牌” 双轮驱动,杏产业越跑越快。

退伍不褪色,“杏”福再出发

从军人到 “兵支书”,梁军把部队的担当,化作乡土振兴的动力。如今,杏树村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可他没停步:“要让‘杏红巴山’叫得更响,让红色精神传得更远!” 未来,他计划扩建杏园、升级农旅设施,让更多人走进这片红土地,尝一口 “杏”福,听一段红色传承。退伍不褪色,梁军用行动证明:军人的使命,不止在军营;振兴的战场,乡土亦是 “前线”。这棵从军营里走出的 “红杏”,正让大巴山南麓的乡村,结满 “杏” 福的果实,映红振兴的画卷。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退伍不褪色 “杏”福路上的引路人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