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西讯(连清清)当城市少年奔赴夏令营时,江西井冈山市葛田乡的38名留守儿童正走进一间特殊的课堂——这里没有昂贵的课程标签,却有志愿者老师伏案批改作业的专注身影;没有电子游戏的嘈杂喧闹,却回荡着手工课上“井冈山”黏土模型成型时的阵阵惊叹。这场由政府搭台、村委牵头、志愿者唱戏的暑期托管行动,正以“小切口”撬动乡村儿童成长的“大棋局”。
精准落子,直击民生“棋眼”
2025年暑期,井冈山市葛田乡葛田村结合“党员进网格 井冈议家亲”活动,梳理“入户听诉”收集的民声反馈,联合吉安市住建局住村工作队、村“两委”,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架起“暑期课堂”。针对三至八年级留守儿童面临的“看护真空期”,托管班自7月15日至8月15日提供全天候服务。开班首日,半数适龄儿童涌入教室,村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往年孩子满山跑,今年知道在教室学本事,我们放心!”
“防护盾”与“成长梯”双轨驱动
安全教育是托管班的“第一堂课”:防溺水情景剧中,孩子们踊跃争当“安全小卫士”;消防演练里,他们认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模拟逃生。与此同时,作业辅导、书法临摹、体能训练等课程交替展开。志愿者小张带领孩子们用画笔复刻井冈山会师场景时,一个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爷爷参加过修水库,能画个水库吗?”——教育的种子,正在真实的生活里悄然生根。
本土力量激活“造血细胞”
5名返乡大学生成为托管班的“核心引擎”。他们通过“老带新”备课机制快速成长,用短视频教学、游戏化课堂打破传统讲授模式。葛田村驻村第一书记争取的专项资金,则化为“硬件升级”的动力:空调驱散暑气,投影仪点亮知识,曾因闷热闲置的会议室,如今成了孩子们争抢的“学习宝地”。这种“政策输血+本土造血”的模式,让运营成本直降60%,服务质量却实现了质变。
三级齿轮咬合出“民生动能”
从市级政策倾斜到乡级资源调配,再到村级具体落地,井冈山市葛田乡构建起“市-乡-村”联动网络。驻村工作队对接教育部门引入专业课程,村委发动“五老”人员加入安全巡查,乡政府统筹法律、医疗保障。更值得关注的是,托管班正探索“一老一小幸福院”模式,未来将联动民政、妇联资源,为务工人员子女及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素质提升”一体化服务,织就乡村代际关爱网。
“以前干活总提心吊胆,现在孩子有地方学、有人管,我们干活都有劲了!”村民李大姐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如今,葛田乡葛田村的托管经验已入选葛田乡“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其核心密码正被更多乡村解码。
基层治理的创新,从不是“资金竞赛”,而是对民生痛点的精准把脉、对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当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注入群众需求的“毛细血管”,小乡村也能迸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这场始于暑期的托管行动,终将沉淀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它不仅为留守儿童撑起了安全与成长的天空,更为破解城乡教育差距、构建普惠型乡村儿童服务体系提供了鲜活样本。
供稿:江西井冈山市葛田乡人民政府
责编:吴贵林
初审: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