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为生动展现青岛市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活力与品牌力量,青岛市政府新闻办策划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8月6日下午,在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智能装备产业链专场。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勇,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软控股份副总裁、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守涛,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商务运营事业群总经理孙智宏出席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智能装备是融合了先进技术、具有智能化特征的高端装备。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培育出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涌现出众多实力强劲、极具创新力的企业,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这些企业是青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山东好品牌”的杰出代表。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勇
中车四方所始建于1959年,原隶属于铁道部,是国内唯一的轨道车辆专业化研究所。2000年转制为企业,2015年成为中国中车全资一级子公司,2022年牵头在青岛组建了中国中车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制动、钩缓业务的高科技企业——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作为CR45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公司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20余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是中国轨道交通关键系统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提供者,也是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智能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因成功解决青藏列车高原供氧以及电气设备安全问题,自主研制“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多种关键核心系统产品,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称赞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典范,是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中车四方所牢记嘱托,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自主创新,成功掌握轨道交通牵引、制动、网络等轨道车辆核心系统装备。
轨交(国内、海外):自主研制的制动、钩缓、电气、电子等产品批量装用各型高速动车组、机车、地铁等。并为CR45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高速重载机车、新能源机车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在城轨领域,首次实现制动、牵引和网络三大核心一体化装车运用。在海外市场,钩缓、电气、旅客信息系统等产品已经出口到全世界66个国家与地区。同时积极布局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绿色节能、运维装备等。
战新(新能源、工业机器人):近年来,中车四方所践行“双碳”战略,依托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积淀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制了涵盖风、光、储的多种新能源装备,并牵头开展中车德令哈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
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嵌入式软硬件开发、高精度控制算法和极端环境可靠性技术,还成功进入了工业机器人领域。
面向未来,中车四方所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全力打造轨道交通装备、清洁能源装备、工业装备等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中船集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旗下拥有江南造船、大连造船、北海造船等一批百年船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船集团始终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动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海造船”)始建于1898年,隶属中船集团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作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船海企业,可为用户提供从产品研发设计、建造,到维修、改装及船舶配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是山东省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
厂区占地面积393万平方米,码头岸线总长6.5公里,年造船能力达400万载重吨,造船区拥有50万吨干船坞1座、30万吨干船坞1座,修船区拥有40万吨干船坞1座、20万吨干船坞1座、10万吨浮船坞1座,海工区拥有30万吨干船坞1座。
北海造船连续十余年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单位”称号。拥有国家能源海洋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和省级船舶设计企业,具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详细设计能力,造船产品覆盖了散、集、油三大主力船型,具备LNG、液氨、甲醇等双燃料绿色船型研发和建造能力;海工产品在养殖工船、浮船坞等细分市场业绩突出;大型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水平卓越;救生艇生产配套市场占比优势明显。是综合能力优势突出的造修船企业。
软控股份副总裁、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守涛
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9年,主要致力于橡胶智能装备的创新与研发。
大家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汽车,无论轿车还是卡车,都会用到轮胎,所以轮胎既是安全产品又是战略物资。而软控的核心业务就是给轮胎厂配备智能生产装备,可以为轮胎厂提供软硬结合、管控一体的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交钥匙工程。橡胶装备业务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软控源自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橡胶行业的黄埔”。出身高校,使命天然,软控汇聚了一批有家国情怀,有专业高度,专注橡胶领域的专家和人才,25年深耕这个专业、深耕这个行业,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的发展模式,使命就是让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
软控作为橡胶行业的突出代表,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先后承建了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两个研发平台,承担着重要科研项目,先后获得了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主起草了4项国际标准,89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得了2600项专利;曾两度荣获轮胎行业年度全球最佳供应商奖。
软控作为高科技企业的代表,软控“面向客户,持续创新”,专心致志做研发,构建了橡胶装备行业独有的ROC研发平台,ROC研发平台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模块化和标准化为方法,搭建产品平台、技术平台和测试平台,通过配置式研发,可以实现大规模定制下的敏捷交付。
为行业做好服务的核心是产品,“一群人、一条心、一辈子、干好一个产品”是软控做好产品的模式和机制。在这种模式之下,近年来为行业贡献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和明星产品:全自动小料称量系统、全自动无人化的轮胎成型装备以及可以实现黑灯工厂的轮胎硫化车间。从2016年起,帮助客户实施了多个轮胎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通过好的产品、好的方案回馈社会,促进行业发展。
在未来,软控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耕橡胶行业的智能制造,发挥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商务运营事业群总经理孙智宏
海克斯康中国起源于中航工业前哨研究所,1984年投身三坐标自主研发,并于1988年研发出国内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加入海克斯康后,一直致力于将海克斯康集团全球领先的技术引入国内,落地本土。海克斯康积极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领域推动技术变革和数字化转型,依托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软件组合及广泛分布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提供从产品的设计工程到生产制造,再到计量检测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为产品质量全链护航。凭借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卓越表现,荣获了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胡润世界500强、财富中国科技50强、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福布斯中国数字科技领军企业、工业互联网500强、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等荣誉。同时参与起草了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B/T 16857.7-2022、智能工厂建设导则GB/T 43064.1-2023等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变革。
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从“优质产品的单一销售”到为用户提供“制造智能技术解决方案”;从“单纯的设备、系统供应商”到与用户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将致力于通过完善的设计工程、生产和制造、测量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有效帮助用户实现品质、效率和生产力的提升。在智能装备领域,海克斯康的成绩充分受到客户肯定,行业里有海克斯康“上测天、下测地、中间测空气”的说法。海克斯康的产品几乎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覆盖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医疗、重工、能源、模具、教育等多领域、多产业集群,为全国超过40000家客户提供服务,以全球本土化技术助力了C919国产大飞机、中国首艘大型邮轮、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新能源汽车等超级工程与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海克斯康在青岛拥有全球最大的三坐标测量基地和全亚洲最大的LEICA实验室,在青岛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客户的需求,还出口到东南亚支持当地的业务发展。除青岛总部,海克斯康在全国下设6个赋能中心、5个研发中心、5个生产基地、22个方案中心,拥有遍及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及售后服务网络,及时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各类服务。
今天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智能装备产业链专场,共同见证了青岛智能装备企业的实力与风采。相信在未来,这些企业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青岛智能装备产业链向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不断迈进。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