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夏木阴阴正可人,青年躬身沃土间。2025年7月1日至7月15日,浙江大学赴金华武义“文化之光”实践团队一行抵达武义县新宅镇中心小学,携手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绿荫壮苗”支教团队开展为期15天的乡村夏令营实践活动,为当地的孩子打开了求知的窗口,并深入调研婺剧文化遗产、后陈村治理经验、产业人才培育等议题,探索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落实在讲台上的一字一句间,践行于田间巷头的一跬一步中。
从乡土出发,追求课程体系全方位覆盖
实践团队打造的夏令营课程体系以乡土文化为依托,以核心素养为支点,为乡村的孩子埋下了探索乡土、认知世界的种子,让乡村振兴在代际传承中扎根生长。
清风拂绿,文脉流芳。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志愿者和孩子们既是守望者,也是畅想者。“上山印记解码计划”课程和“易理茶韵”课程着眼于金华的上山文化和武义的茶叶产业,学生们在情景游戏、黏土绘画等任务中,切身体验了远古先祖和当代人民的智慧。“模拟导游:我为家乡代言”课程引导学生走入武义当地艺术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思考如何讲好家乡故事。
乡土美育课上孩子们用粘土体验陶器的制作。张馨尹 供图
晨曦铺路,星光引航。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志愿者为孩子们打开了触摸世界的窗口,架起了探索自我的桥梁。在STEAM科学课中,孩子们是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小工程师”;在心理团辅课程中,孩子们是倾听同伴心声的“小树洞”;在AI主题课程中,孩子们是能和AI交互的“小创作家”。学生们既能立在宇宙中俯瞰地球的神奇,也能钻进身体里感受细胞的精微,能以敏锐的视听为媒介走进五光十色的影音世界,也能挽起袖子沉浸在民族传统工艺的古朴中。
手工课上,孩子们积极配合、参与课堂活动。 柴抒含 供图
向乡土叩问,探寻政治文化深层次根脉
“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实践团队走访新宅镇周边村,对婺剧文化和后陈经验进行调研,追溯乡村振兴的文化温度和制度保障。
团队透过婺剧非遗,体悟乡村守护文化认同的“魂”。成员们线上访问武义艺校戏曲专业在读学生,并收集当地居民对于婺剧的了解程度、情感态度,去挖掘婺剧在武义的传承情况、发展切口与时代内涵,探索婺剧与乡土间如何相互滋养、相互成就,为婺剧的传承和现代性转化提供新视点。调研发现,当地居民对婺剧有深厚的文化认同感,然而婺剧传承代际差异显著,虽然有艺校作为活态传承的关键基地,但传承困境与发展需求仍然凸显。
调研组成员采访婺剧从业人员家属。 张馨尹 供图
团队前往后陈村落,领略乡村夯实基层善治的“根”。“基层治,则天下安。”武义县后陈研学中心陈列的一份份发票、一张张照片、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背后,凝聚着基层干部改革村务监督机制的决心。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信念,让基层治理的红色明灯从后陈点亮,并以燎原之势将全过程民主的浪潮推广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气、党员干部的自我革新让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和感动。成员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民主的道路与原则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将持续总结治理密码,在未来续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实践团成员参观武义县后陈研学中心。 林可欣 供图
望乡土未来,见证本土企业多维度发展
在“温泉之乡”武义,丰饶的土地孕育珍稀本草。寿仙谷药业立足武义,在科研领域与浙江大学密切合作,运用先进科技开发灵芝、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的价值,推动中医药从乡土走向世界。实践团成员有幸到寿仙谷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亲身体验其如何实现“重德觅上药、诚善济世人”精神传承与“打造有机国药第一品牌”创新进取的珠联璧合。
党委副书记黄俊华女士亲切地接待了实践团一行,和成员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上至企业的理念、蓝图,下至青年应如何处理好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黄书记都知无不言。寿仙谷既承接着千年来中华传统中医济世救人的的理念,又践行着在科研上大量投入的前沿思想,更秉持着不离乡土、反哺社会的情怀与担当。这种济世为民、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激励青年学子在变革的新时代重新审视自身的立足点,汲取传统的源泉,编织时代的经纬。
讲解员介绍寿仙谷药业特有破壁技术。 柴抒含 供图
浙江大学赴金华武义“文化之光”实践团队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绿荫壮苗”支教团队在15天中,用精心设计的课程助力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交互中彼此成就;用赤诚热枕的心态汲取基层治理的养分,在走访调研中丰盈自身,蓄力奋进。未来,浙大学子将继续和武义县乡镇紧密连结,青年在走向基层的实践中打磨意志品质,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坚定参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文化之光”团队将继续和新宅镇中心小学戮力同心,力求以教育实践助力乡村拥有灿烂炳焕之未来。
夏令营开营仪式全体成员合影。 张馨尹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