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 通讯员 裴利锋)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地”的清水县秦亭镇非子牧场(冯河草原),凭借“林草共生、生态富集”的独特禀赋,成为踏青赏花、避暑休闲、牧马养生的文旅新地标。每逢旅游旺季,人流、车流激增,清水县公安局秦亭派出所把警务站“扎营”草原,创新构建“警随景动、快调快处、智警护景、普宣赋能”四维联动旅游警务机制,以警务效能、优质服务擦亮“生态清水·平安草原”名片。
“警随景动”打造安心游
秦亭派出所打破传统警务时空限制,建立“动态巡防+精准监管”警务模式,依托景区人流车流监测数据,在旅游高峰时段及节假日,实行“车巡覆盖外围、步巡踏足核心”的立体巡逻机制,重点盯防景区出入口、停车场、骑马体验区等易拥堵、高风险区域,日均巡逻里程超30公里,有效压降扒窃、纠纷等涉旅警情。针对景区蒙古包住宿、餐饮商户等重点场所,制定《涉旅场所安全检查清单》,围绕用火用电规范、消防设施配备、食品卫生资质等开展“地毯式”排查,建立“隐患台账—限期整改—回头核验”闭环机制。今年以来,累计整改用火用电、消防安全等隐患22处,约谈整改不达标商户7家,实现涉旅安全事故“零发生”。
“从入园到游玩,随时能看到民警巡逻,带老人孩子来也特别放心。”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的感受,正是秦亭派出所“动态巡防”机制的生动注脚。8月16日,民警朱晓贤在巡逻中还主动为其一家讲解草原防晒、蚊虫防护等安全常识,让“安全守护”延伸至服务细节。
“快调快处”构建舒心游
针对旅游旺季游玩纠纷、消费争议等涉旅矛盾多发特点,秦亭派出所创新“移动调解+三级处置”工作模式,打造纠纷化解快通道,确保游客不耽误行程、不影响体验。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核心景点设立2个“移动调解室”,联合乡镇司法所、综治中心等部门,配备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实现“游客有诉求,就近能解决”。同时,构建“当场速调—现场联调—远程调解”三级处置流程。即简单纠纷由巡逻民警10分钟内当场化解;复杂纠纷联合景区管理方、商户代表现场联调;涉及异地游客纠纷,通过视频连线启动“跨区域远程调解”,确保纠纷“当日清、不隔夜”。
8月17日,一名宝鸡游客因骑马时因过度紧张要求中途退费,与商家僵持不下。巡逻民警快速抵达现场,通过明权责、讲法理、促协商,仅5分钟便促成全额退费,游客得以继续游览。今年以来,派出所累计化解涉旅纠纷68起,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
“智警护景”撑起放心游
秦亭派出所以智慧警务抓手,推动旅游警务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赋能型”升级,打造“智慧护景”新样板。接入景区28路高清监控、3处车流统计设备,实现“派出所—景区警务站—县局指挥中心”三级数据联通,实时掌握景区人流车流数据,当客流超承载量时,立即开启“远端分流、近端疏导”预案,今年已高效处置16次车流拥堵、人员聚集事件。同步建立“巡警+交警+景区保安”联动巡逻机制,配备手持终端、对讲机等装备,实现发现警情、调度警力、处置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突发案事件平均处置时间大幅缩短。
8月14日,游客纪先生在停车场丢失手机,民警徐迅速调取景区监控,很快锁定捡拾人员,成功找回手机。“没想到草原上也这么智能,丢了手机还能快速找回来!”纪先生的感慨,正是秦亭派出所智慧警务建设的成功例证。
“普宣赋能”提升暖心游
秦亭派出所将普法宣传融入旅游服务全流程,让民警成为安全引导员和法律宣传员,实现游玩和学法双收获。结合草原景区特点,编制《游客安全手册》,涵盖电信诈骗、森林防火、文明出游等内容,通过咨询台发放、巡逻中宣讲、蒙古包张贴等方式,累计覆盖游客超5万人次。在景区广场开展“安全小课堂”,民警通过案例讲解、问答互动等形式,教游客识别诈骗二维码、保管随身财物。
“不仅玩得开心,还学会了怎么防诈骗,这种‘旅游式普法’太实用了!”来自兰州游客李先生的评价,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声。
从“被动接警”到“主动防控”,从“固定警务”到“移动服务”,秦亭派出所以“四维联动”旅游警务机制,将安全防线筑在景区、服务送到游客身边,让冯河草原的“生态美”与“警务蓝”交相辉映,守护了自然之美和游客的“诗与远方”。
(供图:清水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