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 )“以前加班到凌晨,走在背街的巷道总感觉心理有点害怕。现在看到闪烁的警灯,心里就特别踏实,感觉就像看到自家客厅的灯还亮着,知道有人在守护着这份安宁。”在中医院工作的石女士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为有效应对夏季治安特点,切实提升群众夜间安全感,武都区公安局创新推出“子时警务”模式,将“五进五查”专项行动精准延伸至深夜23时至次日凌晨1时的关键时段,用坚实的脚步和有力的行动,为辖区市民编织起一张严密的“安睡”平安网。
每晚子时,一支由派出所民警、特警、阶州义警组成的夜间巡防队准时集结上岗,开启“群众休息我上岗”的守护之旅。7月28日晚,在老旧的社区,民警王迟和同事们正打着手电,仔细巡查每一栋楼的消防通道。“看,这辆车停在楼道存在安全隐患!”民警立刻车挪到制定停放地点,并将信息告知物业部门。“以前这条通道常被堵死,半夜要是起火,想想都后怕。”住在3单元的王大爷看着被及时清理后畅通的楼道,感慨地说,“现在警车天天夜里来转悠,挨个楼看通道,心里踏实多了。”这支巡防队伍,每晚都穿梭在社区楼宇间,重点排查消防隐患。他们的努力让老旧小区的安全环境焕然一新,累计清理占道车辆137台,为16个老旧小区区更新灭火器200余具。同时,加强了对辖区独居老人的夜间关照走访,确保他们的安全。
与此同时,武都最具“烟火气”的夜市区域,也迎来了特别的守护者。在热闹的万象街景区入口,闪烁着警灯的警车格外醒目。7月31日晚,特巡警马宁和同事们正在为烧烤摊前的喝酒年轻人们进行安全宣讲。“喝了几杯没事,但骑车不安全,叫个代驾吧,安全第一。”经营烧烤摊的张老板说:“以前收摊晚,总担心有人闹事。现在警察就在旁边守着,处理纠纷又快又公道,心里特别有底。”数据显示,这支夜间警力已快速调解因酒后引发的口角、消费纠纷47起,发放防诈宣传单3200余份,有效维护了夜市经济的良好秩序。
科技的力量深度融入“子时警务”,让守护更精准高效。在情指中心,值班民警王雪龙正密切关注着实时更新的全区警情动态,科学调度着巡防岗点的警力资源,确保重点区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置。在照明条件复杂、人力巡逻难以覆盖的城乡结合部区域,闪烁着航灯的警用无人机缓缓升空,其搭载的高清设备如同“夜鹰”般巡视着地面盲区,累计飞行里程已突破1200公里,大大延伸了防控触角。
深夜的宁静,最怕被刺耳的摩托车轰鸣声撕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摩托车“炸街”扰民问题,“子时警务”将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特巡警大队通过加强重点路段巡查、分析研判线索,精准锁定违法车辆和人员。8月3日的凌晨,在南滨河路沿线,一阵巨大的引擎轰鸣声由远及近。早已布控在此的巡防民警迅速行动,将正在“炸街”炫技的吴某及其改装摩托车当场查获。“我知道晚上查得严,以为后半夜就没事了,没想到警察还在…”吴某懊悔地说。像这样的精准查处,已成为常态。自行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查扣非法改装、飙车竞速的摩托车7台,依法处罚违法人员19人,有效遏制了“炸街”乱象,赢得了市民点赞。“那些摩托车半夜轰轰响,吵得人根本睡不着。现在清净多了,警察同志真是给力!”家住南滨河路附近的居民赵先生高兴地表示。
数据见证了“子时警务”沉甸甸的成效,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武都区夜间涉酒类纠纷警情减少3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高达98.7%。从静谧的社区楼栋到喧嚣的商业街区,从看得见的街面角落到无形的网络空间,武都区公安局正用“子时警务”的坚守与创新,将警力精准投放在群众最需要、安全最薄弱的深夜时分,严查风险隐患,快处突发警情,重拳整治乱象,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让警灯成为武都夜色中最温暖、最安心的城市之光。(王鑫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