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产业发展,党建为魂。近年来,各地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通过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作用、凝聚群众力量,破解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难题,让“空壳村”变“实心村”、“薄弱村”成“富裕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建强堡垒,把“主心骨”筑在产业发展最前沿。村集体经济强不强,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发展的 “主心骨”,其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决定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成效。多地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懂经营、善管理、有情怀的“领头雁”选进班子,让党组织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定盘星”。例如,河南某县实施“头雁工程”,从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退休干部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民盘活闲置厂房发展服装加工产业,短短两年就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同时,不少村通过“党支部 + 合作社”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市场优势结合,形成“支部牵头定方向、合作社运营抓落实、村民参与享红利”的发展格局。
二是党员带头,让“先锋队”冲在增收致富第一线。党员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先锋队”,更是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的“身边榜样”。各地充分发挥党员在技术、资源、经验上的优势,通过“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示范效应,打破村民“不敢闯、不愿试”的思想顾虑,激活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在浙江某山区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率先尝试林下种植中药材,从选种、培育到销售全程带头摸索,成功后毫无保留地向村民分享技术,带动全村发展林下经济,使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此外,许多地方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5-10户村民,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党群联动,聚“同心圆”画在共同富裕新征程。村集体经济是全体村民的“共同财富”,只有让群众主动参与、广泛受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党组织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通过民主决策、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村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良好局面。一方面,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集体产业项目选址、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均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确保发展过程公开透明。四川某村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通过村民大会反复商议,确定“集体出资产、村民出房屋”的合作模式,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参与民宿经营,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让村民获得稳定分红。党群同心、同向、同行,让村集体经济成为凝聚人心、实现共同富裕的“纽带”。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既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从建强支部堡垒到党员示范带头,再到凝聚群众力量,党建的“红色基因”已深度融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环节。未来,只要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激发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文/熊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