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从8月27日省政府新闻“发言人来了”采访活动(白银专场)“聚力工业强市 赋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五五”期间,白银市将立足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部署,以追赶型的发展方式,持续扩大工业投资,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构建“一地八群六园区”发展格局,“一地”就是全力打造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地,“八群”就是建设“125”特色产业集群(即打造1个有色稀土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循环化工、综合能源产业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电池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陶瓷建材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六园区”就是持续推动白银高新区和银西、刘川、平川、景泰、会宁工业园等六个园区错位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全市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白银市工信局局长任辉在记者提问中讲具体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以集群升级筑牢工业根基,推动新型工业向“稳”而进。推动集群发展。用好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机遇,引导白银集团、甘肃稀土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兰石中科等组建科研专班集中攻关稀土、稀散、稀贵金属材料的应用技术,加快实施西北矿冶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中试基地、稀贵金属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打造西部稀贵金属综合利用基地。发挥综合能源优势,招引落地大型绿色电解和冶炼项目,深化铜铝铅锌精深加工,加速推进白银集团20万吨高导新材料二期、西北铅锌冶炼厂7万吨锌合金、中瑞铝业10万吨再生铝、银石中科10万吨纳米氧化锌等项目。推动多元发展。坚持“一煤多元”理念,做好“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煤头冶尾”文章。释放白岩子煤矿、郭家台煤矿等焦煤产能,加快大水头煤矿、魏家地煤矿洗选煤厂、煤炭清洁高效气化气二期建设,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园、2×1000MW万火电机组、百万吨煤炭储运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五五”末,煤炭产能突破2000万吨,煤炭洗选率达到70%以上,实现煤炭资源的单一开发向多元综合利用的“质变”。推动龙头发展。聚焦做大规模、做精技术、做细产品,深度融入“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抢抓国家支持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的奖补政策,加快推进稀土绿色冶炼工艺升级改造、12000吨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想方设法引入稀土磁性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等下游企业,建设国内知名的稀土产业战略基地。
以科技赋能激活发展引擎,推动新型工业向“高”而攀。聚力攻关强主体。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工程,鼓励银光集团、时代瑞象等骨干企业在光气资源开发、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等领域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引导皓天医药、郝氏炭纤维等高新企业在原料药、复合材料研发方面承担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支持甘肃稀土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白银集团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平台赋能促转化。依托兰白“两区”、白银科技大市场等平台,推动各类技术成果向企业开放,畅通“产学研用”通道,力争三年内在重点领域突破核心技术10项以上,五年内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亿元。聚智兴业优生态。研究出台支持新型工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实施“领军人才”“铜城人才”“青年英才”等扶持计划,力争“十五五”实现人才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引进毕业生人数“三个翻番”。
以智能转型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新型工业向“智”而行。数字转型强基。重点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年内实施60户企业“两化融合”改造,力争2027年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支持铜业公司、白银热电等企业改造“产线-车间-工厂”三级智慧管控体系,打造5G全连接标杆工厂。智能升级提标。围绕有色、稀土、化工、能源等重点领域,组织专家团队“一企一策”制定方案,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智能化改造,实施白银集团铜冶炼智能工厂、西北铅锌冶炼厂电解车间智能化改造等27个“三化”改造项目。支持康视达、宏达铝型材等企业认定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优秀场景。基建支撑固本。开展5G和千兆光网升格提质行动,全年新建改建5G基站600个,提升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双千兆网络覆盖水平,完善物联能力。着力引育算力企业,推动白银移动、紫天鸿等智算项目落地,承接东部算力需求,发展壮大数字经济。
以低碳循环发展增长动能,推动新型工业向“绿”而动。打造绿色体系。积极创建一批省级“无废园区”“无废企业”,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创建绿色工厂和节水型企业。鼓励企业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绿色制造名单,对能效水平和水效水平达到国家先进值的企业,采取上门服务和主动服务,努力提升绿色企业占比。强化资源利用。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华鑫九和工业固废资源化3万吨电锌系统综合利用项目(二期工程),中瑞铝业5.2万吨有色金属固危废资源化循环经济项目,白银湘宇麓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业30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切实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对接落实“两重”“两新”政策,推进实施《甘肃省关于加力支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若干措施》,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技改引导资金、省级财政配套补贴,设备更新再贷款贴息等政策,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