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西讯(赖世春 杜洁丽)江西赣州安远地处赣粤闽三省交汇处,是中国脐橙之乡和中国采茶戏艺术之乡及中国楹联之乡,境内的三百山为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发源地。近年来,为推动优质文旅资源直达基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安远县立足以县情实际,以“公益性、普惠性、便利性”为导向,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在城区建成6个新型文化空间,完善“15分钟品质服务圈”,以多元化探索实践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让书香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一、均衡布局,构建全域覆盖服务网络
1、以需求为导向,确立布局核心原则。安远县在新型文化空间布局之初,便摒弃“盲目布点、千篇一律”的思路,始终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紧扣“15分钟阅读圈”建设目标,将“区域功能、人群特点、资源禀赋”三者深度结合。通过前期调研走访,摸清城区不同片区的人口结构——城西南以社区居民和学生为主,城北是交通枢纽、人流密集,城东和新区侧重生态休闲;同时梳理现有文旅资源,如无为塔公园、龙泉湖、书香公园等公共空间,确保文化空间既能填补服务空白,又能与周边资源形成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为后续精准布点奠定基础。
2、按区域定功能,实现差异化精准布点。基于前期调研,安远县针对城区六大片区的特点,量身定制文化空间功能定位:在城东龙泉湖片区,依托片区山林环绕的清幽环境,打造以“历史底蕴+静谧阅读”为特色的经国书院,满足追求安静阅读氛围的职工与市民需求;城西北无为公园片区,结合公园的文旅属性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建设古香古色的濂溪书院,将传统文化与文明实践、景区游览相融合;城西南社区聚集区,瞄准居民密集、学校集中的特点,新建阳光下社区城市书房,主打“便民近邻”,方便社区居民和学生就近阅读;城南书香公园片区,借助公园休闲属性,引入社会力量打造“恋上书吧”,以“阅读+休闲”吸引年轻群体;城北交通枢纽区,依托汽车站与旅游集散中心的人流优势,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文化驿站,侧重文化展示与文旅宣传;城市绿色生态新区,契合夏日风情园的生态定位,新建约读书房,提供多元化综合文化服务,确保每个空间都“各有侧重、精准服务”。
3、靠网络强衔接,构建便捷服务体系。在精准布点的基础上,安远县进一步强化各文化空间的联动衔接,以县图书馆为总枢纽,将6个新型文化空间纳入总分馆体系,实现“资源互通、服务互联”。一方面,推动图书资源统一采编、通借通还,市民在经国书院借阅的书籍,可在恋上书吧归还,极大提升借阅便利性;另一方面,加强空间与周边设施的协同,如濂溪书院与无为塔景区联动,吸引游客驻足阅读;旅游集散中心文化驿站与汽车站服务台合作,为旅客提供文化空间指引;阳光下社区城市书房与周边学校建立“阅读共建”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通过体系化衔接,原本分散的文化空间形成“全域覆盖、就近可达、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文化服务。
二、多元赋能,激活文化空间内生动力
1、突出特色与融合,筑牢文化服务根基。针对不同文化空间的定位差异,安远县首先从“特色化”和“融合化”入手,夯实服务基础。对具有历史属性的经国书院,采用“总分馆+部门协作”模式,与县总工会深度合作,由工会负责购置图书,图书馆派驻专人负责书籍录入、采编及日常运营,目前藏书达4000余册,既保留了场所的历史记忆,又通过“工会购书、通借通还”的机制,让这里成为职工与读者读书会友的“精神家园”。而濂溪书院则侧重“融合化”发展,依托无为塔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不仅建成赣南首家红色有声图书馆,让市民扫码即可打破时空限制听书,还配套书画展厅开展艺术展览,结合无为塔景区的旅游优势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同时联动学校、社会群体开展学生阅读、读书绘画交流等活动,实现“文化+科技+文旅+文明实践”的多维融合,让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体。
2、创新合作模式,破解可持续运营难题。为解决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成本高、活力不足”的问题,安远县创新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支撑”的运营模式,重点打造恋上书吧和夏日风情园约读书房两个标杆项目。其中,恋上书吧作为安远首家网红咖啡书吧,以“阅读+咖啡”为核心经营模式,将4500册藏书与咖啡简餐、文创展示相结合,图书借阅系统纳入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由社会力量负责日常经营,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资源调配给予保障,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通过咖啡简餐的收入反哺阅读推广,实现“公益服务+商业运营”的双赢,成为居民与安远一中学生休闲阅读的热门场所。约读书房则进一步拓展功能,建筑面积560平方米的空间内,规划了阅读室、自习室、心理咨询室、志愿者之家等9大功能区域,自2025年4月世界读书日初步开放以来,已举办“读正版图书讲文明故事”“五四青年主题读书会”等特色活动,预计今年10月全面开放后,将成为集阅读、交流、公益、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创意空间”。
3、强化协同与下沉,提升服务精准度。在服务下沉层面,安远县聚焦“最后一公里”,通过“阵地+主体”协同,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2023年新建的阳光下社区城市书房,充分发挥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与社区居委会、党员志愿者队伍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志愿者定期开展“图书整理”“阅读引导”等服务,社区则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问需于民”,针对居民需求开展“老年阅读班”“青少年绘本课”等精准惠民活动,让书房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近邻文化站”。2024年新建的旅游集散中心文化驿站,则联动城北汽车站与旅游集散中心,不仅在驿站内设置本土文化展示区,通过图文、实物展示源头文化、红色文化、脐橙文化、客家文化,还培训车站工作人员成为“文化讲解员”,为旅客介绍安远文化与文化空间分布,让驿站成为“翡翠安远”的文化宣传窗口,既服务本地群众,也向外来游客传递安远书香气息。
三、扎根群众,点燃全民阅读澎湃活力
安远县深刻认识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群众,传统公共图书馆往往存在选址集中、服务时间固定、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匹配度不高等局限,难以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此,该县以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体系优化+活动创新”双轮驱动,让文化服务真正“沉”下去、“活”起来。
在体系支撑上,以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核心纽带,不仅实现图书资源的统一采编、通借通还,更建立“按需调配”的资源供给机制——针对城西南学校集中的特点,为阳光下社区城市书房重点配送青少年文学、教辅读物;结合城北文旅属性,为旅游集散中心文化驿站补充客家文化、红色故事类书籍;围绕约读书房的多元功能,调配心理科普、创业指导等特色读物,让每处空间的书籍都“适销对路”。同时,总馆定期组织分馆管理员培训,分享阅读推广技巧、活动策划经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确保各空间既能“开门迎客”,更能“留客聚气”。
在活动赋能上,依托各文化空间打造“全年无休”的阅读活动矩阵,结合不同节点设计特色内容: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书香满溢·全民共读”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送书上门;“五四”青年节举办“青春悦读·逐梦前行”主题沙龙,邀请青年榜样分享读书心得;六一儿童节推出“亲子阅读工坊”,通过绘本讲读、手工制作吸引家庭参与;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开展“图书漂流”“旧书置换”活动,让闲置书籍流转起来;文化遗产日联动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故事读书会”,用阅读串联传统文化;国庆节期间组织“红色经典诵读会”,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截至目前,各新型文化空间已累计举办各类阅读活动200余场,参与群众超5万人次,其中“家风传承经典吟诵”“读正版图书讲文明故事”等活动更是成为群众口碑相传的“文化品牌”。
此外,安远县还注重倾听群众声音,通过线上问卷、现场访谈等方式收集需求,动态调整服务内容——针对上班族“白天没时间”的问题,将恋上书吧、约读书房的开放时间延长至21点;针对老年群体“不会用扫码听书”的困扰,在濂溪书院定期开展“智能阅读小课堂”;针对学生群体“假期自习难”的需求,在约读书房专门开辟静音自习区。这些精准化的调整,让文化服务更有温度。
如今,安远县的新型文化空间已不仅是“读书场所”,更成为群众交流的“社交平台”、文化传承的“精神驿站”、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满城飘香的书香氛围,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更为“翡翠安远”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全民阅读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责编: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