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遵义市务川县黄都镇大竹村的瓜农燕姐在驻村书记小罗的帮助下,一口气卖出1万4千多斤西瓜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

燕姐家的这笔订单源自于对口帮扶企业航天电科每年都要常规开展的“夏送清凉”活动,在炎炎夏日为员工发放些消暑物品进行关怀慰问。
对于航天电科来说,国资央企的“责任”二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和最生动的注脚。文明的高度,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完善,更在于其对社会的反哺。
自2016年起,航天电科便持续选派驻村干部投入到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中,开展帮扶工作。小罗所在的大竹村,是航天电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责任田”。
今年6月,这名95后小伙儿接过驻村干部老黄手中的接力棒,踏上了乡村振兴的征途,成为了大竹村的新成员。
作为促成燕姐家这笔大订单的重要一环,小罗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经历,依然感慨万千。
“当时听说公司要开展夏送清凉活动,第一反应村里的西瓜终于有出路了!”小罗说,瓜农蹲在田埂发愁的样子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借此机会为瓜农打通销路的同时,给公司同事送份田间直采的清凉,岂不妙哉?
但是,从来没做过,能成吗?兴奋之余,“怕搞砸”成了小罗心头最重的石头——不仅担心亏了瓜农收成,更怕伤了他们对公司驻村帮扶的信任。
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小罗心里暗自较着劲儿,在接到需求的当天就火速开展了调研。
村委熟人头、懂行情,小罗积极和村委联动,通过入户走访的形式,摸清了全村瓜田的分布和具体亩产情况。
“我越调研越心疼,这么好的瓜,不该烂在地里!”小罗说。同时瓜农眼中的期待也更坚定了他把这事做成的决心。
看到订单自己“找上门来”,燕姐一开始有点懵,后来知道是帮助销货,便马上带着小罗奔向瓜田,在田地里现场随机开瓜品尝。
“我们的瓜要么低价批发给瓜贩子,要么看着熟烂。往年开着三轮车跑集市赶场卖,但是好瓜始终卖不上价。”燕姐说。
由于交通差与信息差,燕姐家的瓜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卖,这一次的订单“上门”,给了燕姐一个意外惊喜。
不仅要让瓜农的瓜顺利出村,也要让公司同事吃上名副其实的无农药好瓜!
带着这个目标,在确定好农户后,小罗开启了“选瓜日常”——拍现场开瓜的视频,与公司一次次汇报西瓜的情况;学习选瓜技巧,把关西瓜质量。

随着交瓜日期的一天天临近,小罗的心也越来越忐忑。“真怕临门一脚掉链子。”小罗说。
此次订单最大的难点集中在 “鲜度”和“质量” :西瓜怕磕、怕捂,运输得“争分夺秒”;质量只能靠人工凭经验挑选。
小罗和瓜农们想出的解决办法很“笨”但有效:“分时段摘+亲自把关”——前一天下午摘部分瓜,摘到晚上天黑,次日清晨6点就准时到达农田与农户一起摘剩下的瓜,及时装运,确保摘瓜装车立刻运往公司。
摘瓜的时候,小罗和瓜农一起下田,一个个搬、一个个敲,有损坏的直接留下。看着瓜农在烈日下“主动筛瓜”,攥着草帽小心翼翼地等着验收,希望公司员工吃上好瓜。这份双向奔赴让小罗的心也暖暖的。

“清晨摸到瓜藤还挂着露珠,听到瓜农说:‘罗书记你放心,这瓜在藤上多养了三天,甜得能粘牙!’我心里突然没那么忐忑了。”小罗说,“真诚对真诚,准错不了!”
与瓜农们起早贪黑摘瓜的这段时间里,小罗的心境也有了不小的改变——“背瓜时虽然很累,但想着这筐瓜里装的也许是农户给孙子攒的学费,是贴补家用的钱,就算累也值得!”
时间一晃,终于到了西瓜装车出发的那天。
“到哪了?”
“路途遥远,路不好,一定要开慢点。”
......
货车开走后,小罗的心悬在半空,随时关注着农户路上的情况。

“瓜太甜了!还带着田里的泥巴味!”
“没打农药,吃得安心!”
......
当手机收到同事发来的消息时,小罗瞬间眼眶发热。
这次的眼眶发热不是累的,是觉得所有人的努力都被接住了,村民的汗没白流,公司的信任没辜负。驻村的意义也在这一刻有了真正的具象化。
“那天农户把西瓜卸下交到员工手上后,也马上打电话给我,激动地说着‘罗书记,咱的瓜成了!’ 那股子热乎劲,比西瓜还甜。”小罗说,这次1万4千多斤西瓜的订单,对瓜农是真金白银的增收,够买农资、贴补家用;对大竹村来说,是产业信心的火种,证明好产品+企村联动真能成!
看着燕姐家这可喜的收获,现在村民聊种瓜更有劲了,甚至不少村民都纷纷计划着明年也种上瓜。
清凉西瓜消了电科职工的暑,也暖了大竹村瓜农的心。但是订单热潮退去,大竹村的西瓜又该何去何从?这也是小罗一直在盘算着的。
“想把这次的“甜头”变成“长久账。”小罗雄心勃勃,大竹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找销路和提品质的同时,想试试“瓜田采摘游”,让来古村落旅游的游客体验“现摘现吃”,把“卖产品”拓展成“卖体验”。
“乡村振兴就像种瓜,得慢慢养根、育果,只要把这些‘小闭环’拧成绳,大竹村的日子肯定能越来越甜!”
这位少年意气风发,眼里都是对未来的探索和渴望。(文/ 王倩 罗锦涛 图/ 龙小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