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以来,陕西多个市县接连遭遇多轮强降雨,暴雨如注,山河恸容,多个县区拉响地质灾害警报。作为安康、汉中等30余个市县地质灾害“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陕核工勘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地灾防治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体技术人员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一支支精锐的“铁军”队伍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用脚步丈量隐患,用专业化解危机,用实干诠释担当,在泥泞与危崖间,用过硬的专业技术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为灾区百姓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
闻汛即动:与时间赛跑的“逆行者”
雨情就是集结号,灾情就是冲锋号。这是深植于每一名技术人员心中的信念。行囊常备,车辆待命,仪器精良,预警响起之时,便是行动开始之刻!
今年汛期,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范形势,陕核工勘按照“平战结合”对口到市、派驻到县的要求,多次召开会议紧急部署,总工程师吝哲峰亲自指挥,巡回督查,全体技术骨干放弃中秋国庆假期,全力奔赴一线,会同当地政府部门对灾情严重的区域展开拉网式排查,以专业目光识别每一处潜在风险,为抢险救灾提供专业支撑,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陕核工勘汛期共开展应急处置594次,出具应急调查意见653份。
在做好“平战结合”对口区域内技术支撑工作的同时,陕核工勘还扛起责任,在榆林市定边县等地遭遇强降水天气后,第一时间组织技术骨干紧急驰援,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调查,实时研判风险,监测隐患动态,确保安全度汛。
跋山涉水:危崖险壑间的“侦察兵”
危急时刻显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对技术人员真正的考验,在于野外勘查的每一步,秦巴山区地势险要,隐患点多藏于峻岭深涧,暴雨过后,径滑苔湿,路断桥毁,并且随时可能发生二次滑塌,技术人员冒着落石风险,徒步穿越几无人迹的陡坡险谷,任泥浆没过脚踝,汗水浸透重衣,荆棘划过皮肤,都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他们仔细观察岩体结构面的发育情况,详细勘察坡体后壁的裂缝宽度、走向,分析坡体结构稳定性,判断威胁范围。
“有时候,为了看清一个裂缝,需要手脚并用地爬上几乎垂直的陡坡;有时候,为了确认一个隐患点,需要在齐膝深的泥水里摸索半天。”一位刚从一线撤回的技术员脸上还带着疲惫,但眼神坚定的回忆道,“累是真累,险也是真险,但一想到山脚下那些可能受到威胁的村庄和百姓,我们就觉得,再难再险也值得。”
科学研判:化险为夷的“智囊团”
行业精兵入一线,排危化险保平安。针对不同的灾险情,技术人员需要快速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处置方案建议:是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还是进行简易的裂缝覆盖、挖设排水沟?是否需要设置警示标志、安排监测员?后续的工程治理方向是什么?这些建议必须科学、精准、及时,直接为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为了尽快将野外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转化为科学的处置建议,大家白天奔波于各个灾害点,晚上回到临时驻地后立即投入室内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中,挑灯夜战已成为常态,那一份份深夜完成的应急调查报告,虽无言,却重若千钧,是指挥部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石,更是受灾群众避险转移的最重要依据。
国企担当:风雨淬炼的“奉献魂”
危急时刻显本色,关键时刻勇作为。面对连续性强降雨,陕核工勘全体技术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灾区百姓,哪里有险情,他们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需要,他们就义无反顾冲向哪里。他们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但在汛期,他们首先是守护一方水土的地质灾害防治战士,每一个深夜里的值守,每一次风雨中的巡查,每一回险情前的冲锋,都是他们对职责的坚守和对生命的尊重,在汛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用汗水和付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
“地灾防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价值无法简单用经济尺度衡量,它守护的是生命本身,是社会的根基。”陕核工勘汉中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有担当的国企,服务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大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多的付出,只要能看到灾区平安度汛,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汛期有尽时,守护无绝期!风雨中的逆行、危崖旁的坚守、陡坡上的攀登,陕核工勘人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奉献,正是对老一辈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最好的传承,也是新时代地质人精神的真实写照。(高晨 金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