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晋州市启动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程,针对辖区内6株处于濒危状态的古树,采取“一树一策”精准保护。这6株古树包含5株槐树与1株侧柏,树龄最长达800年,最短350年,均为晋州市重要的生态与文化资源。此次保护工程既是对自然生态的维护,更是对乡村历史记忆的守护。
古树分布于晋州市多个村落,每株树木都蕴藏独特的故事。小樵镇东龙化村350年古槐见证村落变迁;总十庄镇河头村600年古槐旁有《古槐志》镌刻,是该村的“精神地标”;马于镇前彭头村800年侧柏是当地现存最古老针叶树,堪称“植物活文物”。目前,古树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土壤板结、主干空腐、支撑不牢等问题突出,处于濒危状态。
“每株古树问题不同,必须量身定制方案。”复壮工程技术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围绕“治伤、补养、改环境”等措施精准推进,主要是修剪枯枝并养护切口,用组合药剂防治病虫害并喷施营养液;清腐、修补树洞,为倾斜树体搭支撑;破除硬质铺装、铺火山岩改善土壤,加装围栏与标志牌。同时,通过开挖复壮沟、混施生物有机肥与微量元素、药肥回填等,改善根系环境,提升古树生命力。
“这些古树不是普通的树,是我们村的‘根’。” 河头村村民看着正在复壮的古槐感慨道。据了解,晋州市的古树不仅是生态资源,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万庄村槐树与明代移民历史相关,是村民追溯祖籍的情感纽带;祁底村槐树是村民寄托美好愿望的象征。
截至目前,古树复壮工程已进入关键阶段,部分古树的树体损伤已得到修复,生长环境显著改善。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股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大古树保护力度,以敬畏之心让百年“活化石”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传承地方文化、展现乡村生态美做好坚强后盾。(通讯员:龚召、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