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笔涉山河 心归大地 —— 记者金树栋的三十年坚守与远征

浏览:78545 次 发布时间:2025-10-23 10:14

2025 年 9 月的临洮县玉井镇,千亩菊芋在秋风中舒展叶片,田间的农机轰鸣与文化广场上的欢笑声交织成乡村振兴的交响。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金树栋蹲在菊芋地里,指尖抚过饱满的块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种植数据与农户心声。这是他记者生涯的第三十六个年头,脚下的黄土依旧滚烫,手中的笔依旧有力,就像他写下的文字:“历史的画卷在砥砺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躬行中书写”。

从榆中北山的贫瘠山庄到陇原大地的千村万落,从报纸的油墨香到新媒体的直播间,金树栋用脚步丈量苦难与希望,用笔尖记录变迁与坚守。他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甘肃新闻发展史,更是一位新闻人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的生动注脚。

一、黄土为纸 苦难作墨:文学火种照初心

1970 年代的榆中县上花乡大岔村,干旱的黄土坡上长不出丰饶的庄稼,却孕育了金树栋对知识的执拗渴求。7 岁那年,家里揭不开锅,他跟着母亲外出乞讨时被恶狗咬伤,漆黑夜里母亲含泪的叮嘱成了他一生的烙印:“好好读书,走出大山,不识字的苦我尝够了”。这句沉甸甸的话,像一粒种子,在他心底扎下了根。

读小学时,暑假里的金树栋要去水川、青城一带帮人干农活挣学费。正午的太阳把土地晒得发烫,汗水浸透衣衫结成盐渍,他却总把报酬小心翼翼攒起来,一部分补贴家用,一部分留着买书。买不起书,他就跟书店老板商量,用老家的洋芋换读书的机会。老板被他的赤诚打动,允许他免费翻阅,那些古今中外的书籍,成了他贫瘠童年里最珍贵的养分。

1985 年,初中毕业的金树栋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背着行囊走进了白银的打工人群体。蹬黄包车是他谋生的手段,也是他遭遇屈辱的战场。一次讨要车费时,他被蛮横的乘客指使多人殴打,头部缝了三针。躺在病床上,他让姐姐借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处境。“信念是一颗火种,终有一天会燎原”,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暗下决心要靠知识改变命运。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 1986 年。凭借自学积累的深厚功底,金树栋考取了高尔基文学院。每次去河南参加培训,他都凑不齐车费,只能偷偷溜上火车,查票时就躲在座位底下,听着检票员的脚步声在头顶掠过。“那时躲在别人脚下,是为了将来能与梦想并肩”,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金树栋的眼神里没有苦涩,只有释然。2009 年,他又从甘肃省委党校毕业,拿到本科文凭,苦难岁月里的坚持,终于为他铺就了通向理想的道路。

二、铁肩担道 妙笔著文:新闻现场即战场

1989 年,从高尔基文学院毕业的金树栋走进《西部发展报》编辑部,正式开启了记者生涯。第一次穿上印有 “记者” 字样的采访服时,他对着镜子反复摩挲,在心里立下誓言:“写好每一篇稿子,打捞每一个沉没的真相”。这句誓言,成了他三十年新闻生涯的行动纲领。

2000 年会宁白灵菇产业风波,让金树栋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新闻的力量。当时会宁县引进白灵菇项目作为支柱产业,成立金誉白灵菇有限公司,可混乱的企业管理让 48 户村民的投入面临打水漂的风险。接到线索后,他驱车穿越崎岖的黄土坡,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在种植大棚里核对产量数据,在企业办公室追问管理漏洞。连续一周的蹲点采访后,《白灵菇为什么要坑人》系列报道在报纸刊发,如惊雷般引发省市领导关注。最终,企业整改、损失挽回,村民们握着他的手,粗糙的掌心沾满泥土,却暖得他眼眶发热。

2005 年榆中县哈岘中学的旱季,成了金树栋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当他翻山越岭赶到学校时,看到的是 200 多名师生排队接雨水的场景:浑浊的雨水装在塑料桶里,沉淀后才能勉强使用,孩子们干裂的嘴唇和教室里干涸的水龙头,刺痛了他的眼睛。当晚,他在临时住处借着煤油灯的光奋笔疾书,《缺水锁住了上学的脚步》一文很快刊登在《人民之声报》上。报道发出第三天,兰州市交通局的送水车就驶进了校园,当清水哗哗流过水龙头时,校长激动地给金树栋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哽咽。

最惊心动魄的采访发生在 2008 年的漳县南部山区。为了报道民办教师马早德的事迹,金树栋在山大沟深的韩川乡步行 50 多公里,鞋子磨破了底,脚底起了血泡。见到马早德时,他愣住了:这位坚守讲台十余年的老师,月薪不足两百元,却用自己的工资垫付了贫困学生的学费,教室的土墙黑板上写满工整的粉笔字,窗外是连绵的群山。“您图啥?” 金树栋问。马早德笑着指向远方:“图孩子们能走出大山。” 这句话让金树栋彻夜难眠,一篇《大山的脊梁》,让贫困山区代课教师的困境被更多人看见,一股捐助暖流迅速涌向漳县山区,改变了数十名教师和学生的命运。

新闻路上的奔波,注定要与亲情缺席相伴。2012 年漳县采访期间,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当时他正在采写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深度报道,看着孩子们期盼父母的眼神,他强忍悲痛完成采访。等他连夜赶回家,只见到父亲的遗像。更早前,年幼的儿子突发急病昏厥,他却在张掖采访脱贫产业,等赶到医院时,儿子刚从急救室出来。“跪在灵堂前的恸哭,医院走廊里的自责,我都经历过”,金树栋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我知道,还有更多人在等待被看见,我不能停下”。

三、踏遍陇原 情系扶贫:笔墨绘就振兴图

2019 年会宁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网络上却出现 “数据造假”“虚假脱贫” 的不实言论。时任《西部发展报》深度报道部主任的金树栋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深入会宁乡村,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蹲点采访。从郭城驿镇的养牛合作社到八里湾乡的苹果园,从易地搬迁安置点到村卫生室,他们用镜头记录牛舍里的欢声笑语,用笔记下医保报销的明细单据,用脚步丈量产业基地的实际面积。

《别了!山窝窝》《牵着牛鼻奔小康》等系列报道相继刊发,文中既有 “养牛大户年收入 20 万” 的鲜活案例,也有 “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的扎实数据,更有村民们 “以前吃救济,现在当老板” 的真实心声。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报道,击碎了不实谣言,让会宁脱贫攻坚的成果被更多人认可。当年,金树栋获评会宁县脱贫攻坚宣传先进个人,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摘得全省脱贫攻坚好新闻一等奖。

三十年笔耕不辍,金树栋写下 2000 多篇脱贫攻坚通讯,累计达 200 多万字。这些稿件中,有对产业扶贫的深度剖析,有对教育帮扶的温情记录,更有对基层干部的真情刻画。他的采访本里,记着这样一组数据:会宁县累计发展养殖合作社 127 个,榆中县改造危房 678 户,漳县新建村卫生室 43 个。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命运转折,也是他踏遍陇原的最好见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金树栋的采访视角从 “脱贫” 转向 “振兴”。2025 年 9 月,他深入临洮县玉井镇采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全镇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32985 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8.12%,改造土坯房 67 户,自来水入户率 99.27%。在孟家坪村的菊芋种植基地,他详细询问 “镇农投公司 + 村集体 + 订单农业” 模式的运营细节;在玉峰农机服务队,他记录下 60 台(套)农机具创造的 15 万元营收;在文化广场,他用镜头捕捉村民跳舞时的灿烂笑容。《美好生活舞起来 —— 临洮县玉井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扫描》一文刊发后,引发强烈反响,玉井镇的发展模式被多个乡镇借鉴。

四、跨界深耕 文化铸魂:扶贫扶志两相宜

“扶贫的关键是扶人,脱贫的关键是摆脱贫困的思想观念”,这是金树栋在采访中总结出的深刻感悟。2010 年,他创办甘肃黄土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书画交流、文艺表演与扶贫事业紧密结合,开启了文化扶贫的新征程。

从 2004 年起,金树栋带领艺术团连续十年深入村社慰问演出。有一年正月初五,他们要去榆中北山演出,遭遇大雪封路,车辆在半山腰抛锚。看着车窗外冒雪等候的乡亲,他果断带领演员们步行进村。寒风刺骨,积雪没膝,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却在到达后立刻登台表演。当《黄土高坡》的旋律响起,乡亲们的掌声盖过了风声,一位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你们来了,年就热闹了”。

担任甘肃省毛体书法研究会宣传部部长后,金树栋组织书法家深入基层送文化 200 余场。在会宁乡村小学,书法家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写毛笔字;在漳县安置点,一幅幅书法作品装点了崭新的民居;在白银厂矿社区,墨香与笑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文化能滋养心灵,更能激发斗志”,金树栋说。他还带领团队历时半年,踏遍白银市的厂矿乡村,采写 100 位劳动模范事迹,出版《白银精神》《榜样的力量》丛书,让奋斗者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新媒体时代到来,金树栋主动拥抱变化。他开通抖音账号,化身 “栋栋记者”,用镜头记录新闻现场。2025 年 3 月,他关注到山东泰安一起拐卖案件:17 年前,四个犯罪嫌疑人深夜入室抢走婴儿姜甲儒,还伤害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爷爷郁郁而终,奶奶哭瞎了眼睛,而主犯竟是同村邻居。从北京赶往泰安的火车上,他录制的短视频引发 2359 次点赞,网友们纷纷留言 “期待正义降临”。案件开庭期间,他每天更新进展,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让更多人关注拐卖儿童问题。10 月案件宣判,主犯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他罪犯分别获无期徒刑和十五年有期徒刑,金树栋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评论区里满是 “大快人心” 的留言。

五、初心如磐 步履不停:岁月见证赤子心

2025 年 10 月,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金树栋依然活跃在采访一线。在中国甘肃网上,他采写的《岷州大地药飘香》《玉井镇的菊芋丰收季》等报道依旧笔触鲜活,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同事们说:“金老师好像永远不知疲倦,只要有线索,他第一个冲出去”。

三十年新闻生涯,金树栋获得过无数荣誉:全省脱贫攻坚宣传先进个人、优秀新闻工作者、文化扶贫先进个人…… 但他最珍视的,是乡亲们送来的那些 “特殊奖品”:会宁村民自家种的土豆,漳县教师手工做的布鞋,临洮农户晒干的菊芋干。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礼物,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是最珍贵的认可”。

谈及未来,金树栋的眼神里充满期待:“还要去更多乡村,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变化;还要关注更多民生,让更多声音被听见;还要培养更多年轻人,把新闻的接力棒传下去”。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崭新的采访本,第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真正的记者永远在路上,真正的良知永远在笔下”。

从榆中北山的乞讨少年到陇原大地的知名记者,从报纸油墨到抖音镜头,金树栋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新闻人的初心与担当。他的脚步,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更印在无数被他帮助过的人的心里。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所有的心血都浇灌在了挚爱的事业上,这一生,值了”。

夕阳西下,金树栋收拾好采访包,又要出发了。前方,是新的新闻现场,是未完成的使命,是他永远深爱的这片大地。而他的故事,也将如同他写下的文字,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温暖而有力量。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笔涉山河 心归大地 —— 记者金树栋的三十年坚守与远征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