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的竹楼还笼罩在薄雾中,玉留已经穿过蜿蜒的村道,走向村口的文化广场。她是村民口中的“涛留”,一位党龄近三十年的老党员,是曼恩村从贫困到振兴的见证者,更是这片土地上用文化播种希望的守护者。她从传承孔雀舞做起,带动一批批非遗人才,也让村寨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

玉留(左7)给村民群众宣传文化知识(玉儿应摄)
从一间闲置仓库到一个温暖之家
2012年,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曼恩村多了许多留守的孩子。玉留一直记得那个傍晚:五年级的玉应蹲在大榕树下,用手轻轻抹平一张满分试卷,小声说:“不能弄皱,等过年爸妈回来要看的……”孩子眼里的泪光,刺痛了玉留。
“得给娃娃们一个像样的家。”她主动向村党支部提议,把闲置的旧仓库改建成“儿童之家”。村民们也纷纷来帮忙,拆旧窗、铺地砖,你一砖我一瓦,仓库渐渐有了家的模样。2016年秋天,儿童之家正式挂牌。玉留拉着玉应的手走进明亮的活动室,轻声说:“从今天起,这儿就是你的新家。”

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儿童之家给留守儿童宣传“防溺水知识”(马勋艳摄)
如今,这里已是全村最暖的地方。周末,孩子们来认花草、学傣歌;节日里,大家一起包粽子、做糍粑。路修通了,亭子建起来了,越来越多外出的人回到寨子。儿童之家传出的歌声笑声,飘得很远,就像曼恩村的心跳,踏实而明亮。

玉留教村民孔雀舞(玉雨摄)
从一面旧镜子到一代新传人
“日子好了,根不能忘。”再忙,玉留也从没放下孔雀舞。2006年,她拜师学艺,为练好一个“孔雀回头”,对着家里那面旧镜子一遍遍抬手、转身,直到指尖发麻;为模仿“孔雀梳羽”的神韵,她在田埂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看孔雀怎么踱步、怎么低头。

玉留练习孔雀舞(玉雨摄)
后来她当了村党总支副书记,更把传承非遗当作正事来办。自家竹楼成了舞蹈教室,妇女们都愿意来学;她开设傣文化小课堂,组织“傣文化之夜”,把老传统跳出了新味道。在孩子眼里,玉留老师会“变魔法”——复杂的舞步被她编成游戏,每个动作背后都藏着故事。十岁的小玉香挺起胸脯说:“我会跳三种孔雀舞啦!”原本内向的岩温,学起象脚鼓后整个人都亮堂起来;大学生玉南伦则用手机拍舞蹈视频,让孔雀舞在网络上“飞”了出去。

孔雀舞登台文艺晚会(玉儿应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非遗点亮振兴路
“乡村振兴,不是独舞,是大家一起跳集体舞。”玉留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即便后来不再担任村干部,她也没闲着,组织起镇上的老年协会,办“银发茶话会”,带“银发宣讲队”,让寨子里的老人用傣话讲政策、传家风,把文明的种子种进年轻一代的心田。

曼岗党支部举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分享活动(玉儿应摄)
在她的带动下,曼恩村走出了4名非遗传承人,3项老手艺重焕光彩。党支部推行“党建+非遗+民生”模式,党员带头做工艺、传技艺、照顾老小,村寨越来越有凝聚力。老人有了说话的地方,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

村民学习制作水泥雕花(玉儿应摄)
三十余春秋,玉留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曼恩村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引路人。她就像一只落脚寨心的孔雀,不张扬,却自有力量——以舞步传递民族的温度,以传承唤醒乡土的力量。在她的身后,更多孔雀正缓缓展开尾羽,一片接一片,汇成曼恩磅礴而汹涌的心跳。(云南勐海县委组织部 陈婧怡 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党委 玉雨、马舒瑶)

曼岗留守儿童在“儿童之家”共同欢庆国庆(玉光香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