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吕勇进 通讯员 黄祚根)兴城路街道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西北部,辖区内工业遗存、老旧楼院及熟人社会特征明显。2025年,兴城路街道致力于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积极推行党建引领下的老城区精准治理,在凝聚群众、激活资源、内生治理中,确保老旧楼院治理有新办法、有新保障、有新力量,开放式社区治理实现老院新治,群众生活由“心想事成”走向“兴享事成”。

四流北路社区“红色小楼长”参与老旧楼院治理活动
运用三事工作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凝聚群众
推行“三事”工作法,开展“小本本”记事察民情、“小板凳”议事集民智、“小马甲”办事解民忧系列活动,形成记事、议事、办事的闭环治理机制,将小区需求转化为街道工作行动,确保基层事务在基层处理,居民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带着“小本本”进行需求征集与调研。兴城路街道党工委制发《促进老城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划分网格35个,制作民情记事“小本本”200本,组织网格员、党员干部等开展线下征集老旧楼院建设需求,深入调研掌握居民急难愁盼的具体事项。共梳理需求221条,依据受益覆盖面、需求紧迫性及实际可行性进行排序,确保优先解决共性痛点。
坐着“小板凳”进行协商议事。组织不拘形式的协商议事,线上通过居民群、电话沟通,线下通过“会客厅”“邻聚议站”等平台交流。聚焦议题,充分发扬民主,征集群众的“好办法”与“金点子”,达成协商结果并制定措施方案。今年以来,各社区已开展“小板凳”议事活动40余场,调处噪音扰民、污水冒溢等矛盾纠纷60余起,问题解决率达95.6%。
穿着“小马甲”提供服务以促进落实。调动“红黄蓝”等“小马甲”的积极性,引导其参与老旧小区建设、提供社区服务,促进协商结果转化为建设成果。今年以来,动员各类“小马甲”600余人次,参与老旧楼院洁净家园等活动,“小马甲”正逐渐赢得群众认可。

兴城路街道专题调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构建协商新模式,于共建共治共享中激活资源
针对老旧楼院更新改造中“缺钱”“等钱”的困境,探索“家园共建、协商共治、资源共享”模式,以优化经费使用、激活资源、实施项目,确保解决老旧楼院治理中的问题具备明确路径与保障。
厘清家园共建权责,优化经费使用。克服“依赖”“观望”“包办”等困境,明晰老旧楼院治理中政府、居委、居民的权责关系。街道办统筹协调,推进墙体保温、管网更新等改造工程,并提供经费支持;居委会通过自筹方式,履行职能事项并承担所需经费;受益方采取众筹机制,分担应付相关费用。今年以来,依托“三筹”机制,通过社区自组织“志愿维修队”,解决12栋旧楼顶层漏雨问题,同步更换落水管21根。居民“下雨天不用发愁了”,老旧楼院维修从“给我换”向“我要换”转变。

唐山路社区“红枫·邻聚议站”
搭建协商共治平台,激活资源。推行“一社区一平台”策略,建立民主协商平台,讨论老旧楼院治理资源使用、资金筹措、项目实施等议题。推动四个开放式社区设立“红色会客厅”“红枫·邻聚议站”“圆桌议事角”及“院落自治坊”。今年以来,通过协商共治,联合青岛恒星集团、青岛心海公益服务中心等企业,提供老旧楼院治理项目资金与资源支持,合作设立暖“新”驿站4处、便民维修点2处、绿美花坊2处。
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实施项目。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社区服务项目筹资机制的规定,争取李沧区社区治理公益基金资金支持,购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项目,探索老旧楼院公共空间自治模式。今年5月,引入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老院新治 ‘兴’福家园”服务项目,邀请青岛大学基层社会治理专家教授结对共建,全程跟进指导项目建设。
建设幸福新家园,在自治法治德治框架下实现内生式治理
推进幸福新家园建设,着力构建小区自治、法治、德治的良性循环机制,切实解决老旧楼院存在的陈规积弊难改而不易管理、事不关己心态导致不愿管理、顾虑人情阻碍而不敢管理等突出问题。
聚焦公共利益维护,凝聚自治合力。通过组织居民观看火灾、爆燃、一氧化碳中毒等警示教育影像,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防火器材实操,从集中整治消防通道违规占用这一具体问题切入,系统推动解决老旧楼院公共空间管理困难等共性问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中增进居民团结,形成老旧院落创新治理的协同力量,稳妥解决管理不易的难题。今年以来,127名楼院长、20名网格员及53名社区工作者,对辖区内住宅楼栋、九小场所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报知、协调解决。

板桥坊社区工作者学习新修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强化硬约束与软引导,融合法治德治效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为契机,推进老旧楼院治理法治化与德治化双轨并行。通过修订完善居民公约与自治章程、设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室,强化法治的规则约束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市民评选等载体,弘扬德治的时代新风。将刚性制度与柔性教化有机结合,逐步扭转居民不愿管理的消极心态。今年以来,开展法治教育活动11场,调处矛盾纠纷128件,调解率达96%;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00余场,服务群众24000余人次;推荐1人参选文明市民。

汾阳路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小区修缮工作
培育内生组织力量,激发可持续发展动能。兴城路街道采取高校专家指导、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跨街道学习交流等方式,依据“一楼院一方案”原则,推动老旧楼院形成内生治理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幸福新家园建设项目及老院新治项目团队赋能,进一步丰富了老旧楼院治理的方法体系、良性生态与经验传承,有效破解不敢管理的顾虑。今年以来,该街道完成老旧楼院公共空间治理基础调研6次,成功孵化“睦邻妈妈团”“绿美邻里社”等自组织8支,培育志愿者133名,助力汾阳路19号院解决96户家庭煤池改造问题,老旧楼院治理的问题清单正逐步转化为居民的幸福账单,老院新治的“兴”福故事传为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