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云南少数民族群众的牵挂从未间断过,从2014年对独龙江公路隧道的关切,到2024年勉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总书记今年3月在云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多国接壤,25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广大基层干部需深刻认识到云南特殊的省情,在面向边疆民族的工作中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民生与团结。
兴产业,以特色产业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边疆地区的相对贫困往往成为民族隔阂与边境隐患的诱因,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利益联结是促进各民族协作共生的关键,也是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固的物质支撑。当村寨的咖啡园与高山牧场的牦牛群共同构成发展图景,当乡镇的集市与非遗工坊交织出经济网络,特色产业便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范畴,成为串联起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长治久安的核心脉络。基层干部要立足村寨实际,学习“一村一品”开发经验,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组织村寨联合开发手工边贸、文旅项目;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组织整合分散资源,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产业效能;重点关注人口较少民族创业项目,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布局深耕细作,让特色产业成为连接各民族的发展带、促进交往交融的连心桥。
聚民心,以文化地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次云南的考察中,习近平察看了木府主要建筑,参观了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他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地标承载着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文明的深层密码,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基层干部需清醒认识到,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地标保护,实质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思想根源筑牢边疆稳定防线。基层干部要当好“文化转译者”与“价值转化者”,在服务范围内精准识别不同地标的历史价值、情感功能,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话语转化为情感共鸣,让民族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强治理,以嵌入式治理体系赋能边疆长治久安。早在2014年召开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总书记就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重要论断,旨在让各族群众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互融共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边疆治理面临民族矛盾、移风易俗等复杂挑战,基层干部需摒弃传统的“管控型”治理思维,构建“嵌入式”治理体系,将治理的根系深扎于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推动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全方位融合,将各民族主体性纳入治理网络,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团结”的升级,唯有让各民族在共居共学中增进理解,在共建共享中强化认同,在共事共乐中深化交融,才能构筑起“你在界碑前巡护,我在田埂上守望”的治理共同体。(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山乡党委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