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密云洪水肆虐,一座养老院不幸遭遇灭顶之灾,30余位垂暮老人骤然殒命于浊浪之中。这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如一道惊雷撕裂了防汛工作的平静表象,无情暴露出某些地方在防汛预案制定与执行上的致命疏漏——在转移群众的关键环节,最脆弱者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痛定思痛,这沉痛的生命代价警醒我们:防汛工作,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线为牵引,将预案做实做细到“最后一米”,将转移避险落实在风险发生之前,方能在洪水咆哮中筑起守护生命的真正堤坝。
防汛工作,其魂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此非空泛口号,而应是预案流淌的血脉与行动践行的圭臬。预案的起点与归宿,必须始终聚焦于“人”,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脆弱群体的安危。密云养老院之殇,其痛彻心扉之处,正在于预案中对这些行动不便、信息不畅的特殊群体考量不足、安排不周。生命至上,必须具象为预案中每一处针对弱势群体的精细关怀:从详尽的特殊人员台账建立,到“一对一”转移包保责任制的落实;从适配老年人、残疾人的避险路线与交通工具,到配备必要的医疗人员和药品保障。唯有将“人”,特别是将最需要帮助的人置于预案的圆心,预案才具备生命的温度与守护的力度。在每一次暴雨预警响起时,预案的每一个齿轮都应围绕“如何最有效保障所有群众安全”而精密运转,绝不允许任何一个生命在冰冷的预案疏漏中被洪流吞噬。
防汛工作,其要在于预案的“做实做细”,预案的精细度直接决定了安全的系数。密云的悲剧,是粗疏预案无力应对复杂灾情的一次惨痛注脚。防汛预案绝非纸上谈兵的文件,它必须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行动蓝图。然而现实中,某些预案或失之于“粗”,缺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险情的精准分级响应;或失之于“空”,对转移谁、何时转、怎么转、转去哪、如何保障等关键环节语焉不详,责任悬空;或失之于“僵”,未能根据实时雨情、水情、险情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做实做细预案,意味着必须下足“绣花功夫”:预案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对辖区风险隐患点地毯式排查与科学评估基础上,明确“风险在哪里”;转移避险方案必须精确到户、落实到人,明确“谁该转移”;预警发布、指令传达、人员组织、交通保障、安置点管理等各环节必须无缝衔接、责任到岗到人,明确“如何高效转移”;对安置点的物资储备、卫生防疫、心理安抚等保障措施必须周全到位,明确“转移后如何生活”。预案的精度,就是生命的保险绳。它要求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反复推演、不断打磨,堵塞每一个可能的风险漏洞。
防汛工作,其胜在于“提前转移”,与洪水赛跑,核心在于“抢”出生命的时间窗口。“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是防汛工作最宝贵的经验,也是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庄严承诺。密云养老院若能更早、更坚决地启动转移程序,悲剧或许可以避免。然而“提前”二字,知易行难。它要求决策者克服麻痹思想与侥幸心理,以极限思维应对最不利情况,果断决策;要求基层执行者依托精密预案,在预警信息发出后,争分夺秒、不折不扣地组织群众转移,尤其要优先确保高风险区及脆弱人群的安全撤离。转移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仓皇行动,而是基于精准预警和周密预案的科学避险。气象、水文部门的精准预报是前提,基层组织的快速响应能力是关键。必须打通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信息及时、清晰、有效地传递至每一位身处险境的群众。提前转移的坚决执行,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直接、最有力的践行。它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警觉性和强大的执行力,跑在洪水前头,为生命赢得宝贵的避险空间。
密云养老院悲歌未远,其痛如灼,警示我们防汛预案的每一处粗疏,都可能以最宝贵生命为代价偿还。当极端天气日益频繁,洪涝风险持续加剧,唯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熔铸于防汛工作的每一处细节,以最严苛的标准、最务实的作风、最深沉的责任感,将预案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防护网,将提前转移的决心化作守护生命的雷霆行动,我们才能告慰逝者,真正在风雨来袭时,为每一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冲不垮、打不烂的钢铁堤坝。
生命无价,安全之责重于泰山。每一次灾难后的反思,都应化作制度与行动的切实改进。唯有让预案真正“活”起来、“细”下去、“跑”在前,方能在洪水咆哮声中,为万千百姓守护一方平安。(扶余市委组织部 张人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