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干部“上”得合理、“下”得服气,激发队伍整体活力?以《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为根本遵循,锚定“制度建设、精准识别、激励约束”三个关键环节,打出一套“建机制、强研判、重实效”的组合拳,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从“阶段性举措”向“常态化机制”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锻造过硬干部队伍。
一、锚定制度建设,破解“如何定标”难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深刻认识到,健全制度体系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前提。在严格落实上级《规定》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细化15种不适宜担任现职情形的具体表现,明确“下”的启动程序、考察核实、会议研究、组织谈话、任免公示等8个关键步骤,形成“前期有标准、中期有流程、后期有规范”的全链条制度框架。
为破除“思想梗阻”,将《细则》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教育培训核心内容,通过“一把手”领学、政策宣讲团巡讲、线上专栏解读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12场、专题研讨5次,覆盖干部千余人次。特别针对“下”的政策边界、后续安排等干部关心的热点问题,制作《政策问答手册》,一对一答疑解惑,引导干部树立“有为才有位、无为必无位”的理念。
二、锚定精准识别,破解“如何识人”难题
精准识别干部是“能上能下”的核心所在,着力构建“多维立体、动态精准”的干部识别体系,杜绝“凭印象下结论、靠感觉做判断”。建立“1+N”考核联动机制,以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为“核心轴”,联动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巡察等“N”个部门,每季度召开信息共享会,汇总干部履职表现、作风建设、群众评价等各类信息,形成“干部履职全景图”。
创新“一线识人”工作法,组建由组织、纪检、业务部门骨干组成的专项研判组,深入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主战场”,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蹲点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民意、查台账、访同事”,近距离捕捉干部“活思想”“真表现”。针对教育、医疗、农业等专业领域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开展“业务大比武”“实绩晾晒”等活动,精准衡量专业素养与岗位适配度。
建立干部“动态预警库”,对考核排名靠后、群众反映集中、出现苗头性问题的干部及时标记,纳入重点研判范围,实行“一人一策”跟踪观察,累计入库监测干部28名,其中3名经核实确属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及时调整,实现“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
三、锚定激励约束,破解“如何长效”难题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既让“下”的干部心服口服,更让“上”的干部干劲十足。在“下”的处置上,实行“分类施策”:对能力短板但态度端正的2名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后安排到专项工作小组锻炼,配备导师进行帮带;对工作懈怠、履职不力的3名干部,依规免职并进行集中约谈,明确整改方向;对因身体、年龄等客观原因不适宜现职的干部,人性化安排转任职级,保障合法权益。
在“上”的激励上,建立“一线优先”选拔机制,将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从项目攻坚、乡村振兴一线选拔优秀干部11名,其中4名年轻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同时,优化职级晋升机制,对实绩突出的干部实行“优先晋、破格晋”,对考核靠后的实行“暂缓晋、不予晋”,今年已有18名实绩突出干部获优先晋升。
为防止“一调了之”,建立“下”的干部跟踪管理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回访考察,对整改到位、表现优秀的,纳入干部后备库,畅通“再上”通道。今年以来,已有1名调整后表现突出的干部被重新启用。此外,强化结果运用,将干部“能上能下”情况与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挂钩,倒逼各级党组织扛起主体责任。(郭永歧)